饥荒吧 关注:682,994贴子:6,990,384

回复:饥荒全皮肤测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赶一下进度,开始维多利亚包。一方面是因为剩下的皮肤我都没有换,不好评价,另一方面确实没必要为了低出场率的皮肤拖慢进度。
维多利亚包具有浓厚的英国文化气息,科雷则是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制作了皮肤,其最大的主题就是——傲慢的优雅,奢华的礼节。
维多利亚时代(英文:Victorian era),前接乔治王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与爱德华时代一同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至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此长时期的和平,繁荣得以更加细化英国的理性发展,并巩固了大英帝国的国家自信.部分学者认为,1832年改革法案的1832年才是该时期理性与政治发展的真正开端。
许多社会历史学或文学将此时期之风格标定为维多利亚时期或维多利亚风格,尤其是在讨论十九世纪中后期当时文化风俗与人民普遍态度时。针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研究很多着重于所谓“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包含了高度的道德操守,与细致的语言和行为规范。
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维多利亚时代结束。维多利亚女王(亚利山德拉·维多利亚,Alexandrina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于1837年继承王位(当时她18岁),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
1837年,18岁的女王维多利亚登基,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女王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3年在位时期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顶峰。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
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英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当时英国的经济占到了全球的70%。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维多利亚人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运动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艺术,以及后印象派等。艺术界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景。
维多利亚时代还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家、诗人和他们的传世之作,如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以及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等。
维多利亚时期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虽然从建筑风格到衣着装束上根本难以体现出来,也算是一种反差),也是一个科学、文化和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还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美国的废奴运动正是这一进步思想的体现。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维多利亚时代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学校,名厨编写的烹调书籍风行英国,在这个时代人们最早将具体烹调方法如调料用量等详细写入书中。一些厨房小厨具也流行起来,如开罐器等,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这个时期,英国盛行下午茶,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事实上,围绕着这种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这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并没有随着维多利亚女王的去世而结束。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的真正结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1936年,第一届世博会时期建成的水晶宫倒塌,宣告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23-11-24 15:35
回复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代表各个时期风格的建筑。在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建筑以简洁的形式重现了以往各个时代的古典风格,如:希腊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皆飞速变化,其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剧增。财富的拥有及身份的提升唤起了中产阶级改变居住环境和室内装饰样式的意识,他们急于在住宅建筑上明确和标榜他们的成就。于是,以装饰为主的“维多利亚风格”应运而生。工业革命使得批量生产成为可能,那么“安样式”设计制造便成为一种方便、廉价、普遍的标准,这为喜欢对所有样式的装饰元素进行自由组合的维多利亚式风格带来了最简便的机会,并使之最终击败了其他各种样式。事实上,你很难对维多利亚样式进行准确的分类,它其实包括了各种装饰元素,样式的混合和没有明显样式基础的创新装饰的运用,是当时家具和其它用品设计的典型特征。
    在建筑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历史上各种建筑式样的复兴在整个维多利亚时期形成一种风尚。哥特复兴样式在英国首先备受推崇,新兴的富商、资产阶级渴望与贵族有同等的生活,他们对风格的准确性没有兴趣,因此经常随机地使用几种风格的元素:文艺复兴式、罗曼式、都铎式、伊丽莎白式或意大利风格。只是,维多利亚时期对这些风格的重新演绎并非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并运用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原有的建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原有风格进行了完善,是对多种风格所作的融合。毫无疑问,以当时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影响,美国以及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地也开始风行维多利亚风格。不一样的是,他们都采用了地方性的可利用材料和制作工艺,并按当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来适时改造住宅的式样。例如,在美国,这个时期至少形成了八种不同的风格,如一开始的哥特复兴式和意大利风格,接下来的粘贴式风格,19世纪后期的美国安妮女王风格、理查德森罗曼式、屋顶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等,同时,埃及和东方特征也融入其中,这些风格在时间上相互重叠,没有特别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多数的住宅都是混合风格,个人化的演绎非常丰富。
    维多利亚时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物品的种类面目一新,胶合板、铁与黄铜管都能制造出简单而实用的物件,也适用于装饰设计,他们使得装饰变得丰富起来。大部分的维多利亚式的设计是装饰性的,家具采用曲线的形式,凸出的装饰和复杂雕饰的框架,用机器复制装饰细部。室内的家具既要舒适,又要显得华丽,垫子于木框匹配,倾向于厚和突出,有些褶皱和束卷,垫子里的弹簧用以支撑柔软而饱满的表面,带有精制而艳丽的编织图案是其外部覆盖材料的标准。这些家具都有大的尺度和过分的装饰,它是展示身份的象征。在维多利亚时期,装饰性的顶棚深受人们喜欢,大型住宅中的顶棚为石膏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石膏的玫瑰、圆形大浮雕从新古典的时代一直持续下来,在各种不同复兴风格中被广泛使用。精细的垂花、肋状物和花卉以及结彩。如同檐口的图案一样,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本质特征。浅浮雕广泛流行,它是一种压缩的轻质带有线脚的墙纸,用在平淡的顶棚上增加质感。墙纸也是特别流行的墙壁处理方式,可用在木墙板上或朴素的粉墙上,其图案也许是几何形的,花卉的,甚至风景,墙纸边缘设计一蛋箭或希腊线脚来收头,以创造出合适的构图。在一些朴素的住宅中,一般使用平松木地板,并用地毯覆盖,然后用蜂蜡和松脂对其分色和磨光,用小块不同着色的硬木铺设成几何图案,也是不错的选择。大厅通常采用有装饰的油彩的瓷砖,铺设成几何图案。花饰瓷砖提供了一个耐久且易清洗的表面,在过厅及浴室中都很流行,丰富的色彩和肌理使得地面色彩纷呈。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该时代女性的服饰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正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此,维多利亚风代表着一种人文的美,一种英伦风的优秀代表。除去优雅的礼仪,哀悼风格也是这一时期的大潮流特点。更多的文化不是我一句两句可以说完的,大家可以从更多角度去了解那个属于英国人的历史,从名人的作品和时代的浪潮中去深度挖掘那个时期的艺术。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23-11-24 15:40
    回复
      映入眼帘的第一个皮肤就是个t5皮肤啊,只能说审美这一块克雷总能带来眼前一黑的作品,如果作为食物那这件装备确实让人垂涎三尺,但是作为一款武器我只能用一坨构思来形容,甚至不如原皮了,手感差的同时贴图也差,买来收藏一下就得了,什么时候火腿棒能入锅了什么时候再把这款皮肤请出来吧。浅谈一下造型来源,翻译其实有误,这种手艺是明显的炖火腿手艺,用绳子缠住外皮是防止把火腿炖散,使其保留完整的形状,炖肉掌控火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般只有老行家可以炖出软烂适中的肉,炖肉一般分为多个阶段,同一块肉有人炖的鲜嫩有人炖的软烂,有人炖的又老又柴,核心问题是温度,门道全在阶段的把握。首先众所周知肌肉是个大水货,一块肌肉的重量70%来源于水,如果你用手挤是挤不出来的,因为这些水以结合水的形式锁在肌肉纤维里,初期阶段,肌肉组织受热变性,蛋白质不再紧致而开始松散,此时的肉就会变得q弹鲜嫩,然而此时的第一个重要就是控温,高水准的大厨可以在这个阶段把控合适的温度将水牢牢保留在肉中,这样就能炖出鲜嫩的肉了。中期阶段就是没有把控好不小心过头了,此时肌肉水分大量流失,肉变得又老又硬又柴,这个阶段不要急,接着炖进入后期阶段。后期阶段,肉质中的脂质和明胶析出取代了水的位置,肉就变得软烂了起来,这个阶段的肉最入味,往往吃的满嘴流油,香气四溢。但是如果继续炖就会把明胶和脂质慢慢熬干,不过我目前没见过这么有能耐的人,连明胶都能榨干所以火腿在锅中有三个阶段,嫩-柴-烂。而这个皮肤的造型就是奔着最后一个阶段去打的,之所以捆绳子是因为外皮部分不会被煮散,但是肉质部分极易散花,所以捆住保留形状,也因此这个皮肤给人一种软趴趴靠不住的感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23-11-24 16:16
      收起回复
        今天白天为了无伤无风杖过织影者练习了整整一天都没成功耽搁了更新帖子的时间,不好意思了
        带盖汤碗,烹饪锅t1皮肤,材质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陶瓷,其外表的釉质部洁净光鲜。不过我翻遍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陶瓷风格都没有找到这种材质的外观造型,如果造型来源不是中国那就难以追溯产地了。当然我也不是一无所获,其上浮华的花纹具有明显的维多利亚时期装饰风格,而那时候陶瓷工艺也传入了北欧地区,所以这件皮肤的灵感极有可能是科雷根据时代特点进行了中西风结合塑造出了这个产物,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合理多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维多利亚风格其实根本就不是固定的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流行风格的主流是哥特式复兴风格,然后逐步发展得更加华丽、堆砌和花哨起来,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一系列反对这种奢华趋势的设计潮流(“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自由风格以及装饰艺术运动)相继出现。
        它甚至谈不上是一种统一的风格,而是各种欧洲传统风格折中混合的结果,这种风格的流行,反映了新生的资产阶级企图利用烦琐、华贵的设计来炫耀自己财富的欲望。它的实质是古典折衷主义,表现出一种高度烦琐的装饰特征,具有明显的违反“功能第一”原则的倾向。
        要说起在餐具上头花的心思之所,维多利亚时期(1837年~1901年)敢称上下五千年第二“作”,恐怕没太多异议要争第一的。
        那个时代是倍受后世赞誉的“英式餐桌礼仪”逐渐成型的时期,餐具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而来,有时候一场宴会动用几十甚至上百个餐具都是洒洒碎。
        以至于到了后期,这些餐具的形状已经到达了匪夷所思的情况。
        而这显然是科雷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科雷这里选择了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来展示维多利亚的风格基调。
        所以这里只从审美的角度去剖析。整体造型在碗的基础上添加了底座和托把,盖子也是很有生活气息,全体部件没有一丝突兀和多余,下方底座只有三个托脚也可能采用了鼎的造型。总体来看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居家皮肤,追求优雅生活的玩家一定要拥有一款。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楼2023-11-25 22:58
        回复
          维多利亚冰箱和盐盒。冰箱和盐盒采用一个色调,而和之前的烹饪锅有着鲜明的对比衬托,简直就是六锅五冰四盐盒的福音。
          冰箱采用黑色基调,在其上的部件则选择了金色的暖色调,是明显的黑金风格,两种颜色对比鲜明,是一种高端的视觉设计效果,其拥有者也往往是身居高位的大咖。(说实话更像是保险柜)
          盐盒则采用棕色和银色,依然遵循冷暖色调对比衬托的原则。棕色整体塑造了一个敦厚的盐盒形
          象,银色则在其上进行雕刻装饰,审美角度来看是一件不错的家居。一个皮肤包能满足厨房的三大需要,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楼2023-11-26 10:43
          收起回复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催更催更催更催更催更催更催更催更催更


            IP属地:北京115楼2023-11-26 13:18
            回复
              维多利亚壁炉底,火坑t3皮肤。有一说一这个贴图其实是很不错的,灰黑色石砖和灰白色石砖交替排列成整齐的火坑,其风格也确实符合我对英伦壁炉的炉膛火坑的印象。灰黑色的石砖上是精细的雕花,在细节上增加表现力,而灰白色石砖上则是粗犷的镂刻,在视觉效果上增加张力。因此在质感上这款皮肤算得上是很优秀的,但是实际游戏中脱离细节观察的黑白交替色调的现代感让这个皮肤显得格格不入,也算是一种遗憾了,相信克雷团队在制作这款皮肤的时候一定用心过,只是实际效果不尽人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6楼2023-11-27 14:45
              回复
                山羊头手杖,步行手杖t0皮肤,唯一真神登场,至此维多利亚包的质量被推上了无可比拟的巅峰,堪称“孤篇压全唐”,以一己之力提高了整个维多利亚包的皮肤质量。移动时有星星粒子特效,贴图更是彰显贵族身份。漆黑整洁的杖身衬托出严肃不可亵渎的气场,银色的金属质包裹着手杖上下,并最终以一个山羊头的形状收尾,红色宝石镶嵌在羊眼补位使其形象进一步完善,真实的羊角带来不一样的质感并以黄金比例弧度螺旋而下。可以想象在维多利亚时期,拥有这款手杖的英伦绅士在贵族之中一定不可一世的地位。从审美角度来看,处处都恰到好处的装饰为皮肤本身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体验,造型在充满设计感的同时又不过分招摇,堪称极品中的极品,之所以被评为t0是因为只有t0,t0和t0亦有区别。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23-11-27 14:55
                收起回复
                  华丽斧头,斧头t0皮肤,很经典的皇家卫队战斧形象,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可以见到这种造型,在描绘西欧中世纪时期的作品里经常能看到这种富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武器,甚至于饥荒单机版猪镇dlc里的猪人卫兵的武器也是类似于这种造型的斧头(猪镇赶紧移植进单机,我受不了了),可以说这种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乃至刻板了。事实上斧头做武器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
                  在“十八般兵器”之中,斧钺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冷兵器之一,在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之中,它为文明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古希腊军队和古罗马军队之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斧作为武器被大规模列装军队的例子(如公元前7到1世纪古罗马的埃特鲁斯坎平头斧),直到18至19世纪,非洲和马来西亚的原始民族还在用斧作为主要战斗兵器,可见这一武器在世界冷兵器文化历史上的源远流长。
                  不过在勤劳聪慧的中国人看来,斧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著,纵观中国历史的军队制式兵器,斧钺从未成为制式兵器被大规模的装备,往往只出现于特定场合,并且在宋代之后逐步退出了中国冷兵器的历史舞台。然而在礼法和刑法方面,斧钺却作为了一种礼器被保留了下来,逐渐成为了司法权力的和天子权威的一种象征。
                  而相比于于长柄卫兵斧,这款皮肤塑造的更像是一种手斧,因此更接近于礼器或是其他的意义代表物,因此结合维多利亚的主题与其华丽的外观,其功能也浮现出来:军权贵族的武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23-11-27 15:12
                  回复
                    华丽鹤嘴锄,鹤嘴锄t0皮肤。如果说前一个斧头还有现实世界的影子,那这款皮肤的造型就对应了维多利亚时期那种脱离实际,不以实用为主而过分追求奢侈的病态审美要求。其金属感十足的铂质色调搭配细致入微的花纹雕刻让人很难将其和工具联想起来,那怕是握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装饰,是一个时代大潮流的缩影。从这件皮肤上能看出维多利亚末期,整个社会已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切实际的病态美学要求上,从而直接导致了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日间走向衰颓的末路。睹物思理,从这件皮肤希望大家理性消费,不要把有些超乎于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过分看重,影响身心,拒绝追求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希望大家能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注重外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权衡好不同的事物在生活的份量,健康成长。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9楼2023-11-27 15:24
                    回复
                      如果说前两件工具分别代表了维多利亚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那作为铲子t0皮肤的华丽铲子就代表了维多利亚的中期阶段。此时的人文主义已经在欧洲开始走向高潮,理性和美学占据了人们生活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这时候的人们在物品实用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影响物品作用的同时,创造出了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艺术品,是人类美学的宝藏时期。这个时期,我只能用浪漫两个字来形容,这是一种理性至上的浪漫,充满了人类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把人作为主体的审美思路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装饰品的花纹好像能发出动耳的音乐,又像诉说背后一场场美妙绝伦的绝章,还像自然中植物动物优雅的造型,尽显人类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归属与和谐(然而讽刺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革命是最污染环境的时期)。对于这三款工具皮肤我唯一的遗憾就是金制道具不和燧石工具共享皮肤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0楼2023-11-27 15:34
                      回复
                        蘑菇灯柱,菌伞灯t2皮肤,十分具有人文气息将菌伞灯原始形象替换成了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台灯形象,三座台灯和黑白色调带来了华贵的气质,同时简约的造型不影响其细节的奢华,富有设计感,对居家造景有特殊要求的玩家或许很喜欢。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1楼2023-11-27 15:49
                        回复
                          羽毛修边帽,羽毛帽t1皮肤,也是十分经典的造型,让人轻易的就能联想到那个时期浓艳魅惑,放荡不羁的英伦丽人形象。
                          羽毛,以自然为根
                          以历史洗礼
                          在时尚多元化的今天
                          它是轻柔烂漫的,也是自在坚毅的
                          16世纪初,羽毛首次在欧洲时尚界崭露头角,当时繁荣的贸易中心的男人开始将羽毛插在帽子上。事实上,这种时尚的流行与当时的殖民统治密切相关,在征服阿兹特克人后,埃尔南·科尔特斯将他们的羽毛制品样本以及当地鸟类及其羽毛的手抄本寄给了西班牙国王。此后,统治精英开始以一种炫耀羽毛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羽毛也成为了权力的具象化的象征,甚至出现了许多与羽毛相关的职业。
                          直到17世纪,路易十四对羽毛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热潮。羽毛从世界各地运来,通常被染成鲜艳的颜色,甚至是金 色。到玛丽·安托瓦内特即位时,羽毛已经成为法国贵族的日常制服。
                          女王精致的发型,顶部总是饰有羽毛,有时甚至会达到三英尺高。记者路易斯-弗朗索瓦·梅特拉 (Louis-François Métra) 在1775年写道:“对羽毛的狂热已经达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程度。几个月前看起来高得离谱的帽子已经不再足够了。”
                          1793年,虽然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 失去了王位,但对精致羽毛头饰的追求并没有随着法国大革命而消亡。到了19世纪,羽毛装饰的帽子已成为欧洲和北美中上阶层女性的必备配饰。有时,它们甚至会将鸟类制成标本,用玻璃眼睛代替原本的眼睛,这种做法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但这在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是最流行的,并且在不受监管的鸟类贸易中使数百万只鸟类丧失生命。这些“谋杀女帽”成为引发激进分子抗议流行时尚的开端。通过这些鸟类保护者的努力甚至促成了美国1918年的《候鸟条约法》和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1920年的《羽毛法案》。
                          尽管羽毛产业在现在大多受到监管,但一些活动人士认为,它仍然是不道德的,并将其与毛皮贸易进行比较。现代服装中许多真正的鸟类羽毛也只能使用收集的羽毛(自脱落)或食品生产的副产品。大多数服装中所运用的都是仿真羽毛。轻盈飘逸又摩登前卫的羽毛元素,也成为了女明星们打造个性造型的不错选择。刘亦菲这件整条都采用羽毛设计的蓝色抹胸礼裙尽显华丽与丰盈。根根分明的羽毛将整条裙子覆盖,立体的花朵做点缀,超大A字型裙摆和收腰设计繁花错落于层叠羽毛之上,精美华丽春意盎然,尽显奢华颇具质感,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繁复精致的细节!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23-11-27 22:28
                          回复
                            蜜蜂篮子,蜂箱t4皮肤。说实话这款皮肤很有乡土气息,也很有文化背景,但是做出来就有点让人难以评价了。早期西方养蜂多以柳条竹编,而后又出现了麦秆稻草材质所编织的蜂箱,其形状也酷似篮子所以多被称为蜜蜂篮子。而在维多利亚时期,理所应当是普遍的木板蜂箱为主。当然这里不能以时代推测全貌,或许在庄园里依然保留古老的编织蜂巢,科雷团队或许是想表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另一面,而借用了这个具有乡土气息的造型。
                            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西方蜂箱的演变,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而重点的则是三千年以前,古希腊人已开始采用柳条编制的蜂窝。这种蜂窝呈倒圆锥台形,上口直径。
                            380mm,下口直径300mm,高580mm,内外涂以泥浆和牛粪的混合物,底部铺以泥土。窝内有9片38mm宽的竹条或木条作上梁,供蜜蜂筑造巢脾;蜂窝的顶部盖一木板, 并以稻草遮阴防雨。1590年意大利的RucellaiG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这种蜂窝。1 600年这种柳编蜂窝已初具活框蜂箱的雏形。1679年英国的Wheeler在希腊的Hymettus山区和1790年法国的RoccaD在希腊的Archipalago都发现有这种柳编蜂窝。目前,在黎巴嫩、大利、伊拉克前南斯拉夫、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山区仍有采用。
                            数千年前,许多地区还采用竹编蜂窝。埃圾人在数千年前就E采用内外涂以河泥与牛粪的混合物的竹编蜂窝。此外,索、其和英国的赫勒福德郡地区也都有采用涂以河泥与牛粪的管状竹编蜂窝。这种蜂窝通常水平置于地上使用。
                            继柳条和竹编蜂窝之后,出现了采用麦秸和稻草编的草编蜂窝。这种蜂窝在德国、比利时、荷兰和英国采用较多,法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也有采用。德国在公元世纪初就出现以草索编的圆顶式稻草蜂窝。18世纪末期,草编蜂窝在英国+分流行,编制的技巧高,形试多样,出现了重壁的和类似当代叠加式蜂箱的叠加式草编蜂窝,有的甚至在草编蜂窝上面倒扣一个玻璃容器生产巢蜜。1865年德国的Gravanhorst编制了 -种带有活动巢框、可以自由检查蜂群和取蜜的篮式草编蜂窝。
                            公元前7世纪,出现了木板制的蜂箱。这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历史学家Herodotus的著作中,有一段关于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南部科林斯(Corinth) 的皇帝Kypselos幼小时因其亲戚叛乱,亲把他藏在一个用香柏木制成的木板蜂箱中避难的记载可得到印证。 早期的木板制箱称为"箱式蜂箱”,通常由一个300 ~ 380mm见防、高460 ~ 600mm的木箱构成,无巢框,上项无法开启, 蜜蜂的巢脾直接附着在箱内顶板上,有的在箱子的中部横插2 ~ 3根木条供蜜蜂附着巢脾。箱式蜂箱实质上只是树段蜂窝的变相,蜂巢内部情况不能观察。这种蜂箱在公元14世纪以前多以单层的型式出现,往后逐渐趋向叠加式、賄继箱的箱式蜂箱。采用叠加式的箱式蜂箱养蜂取蜜时,用-条细线横割过上下两个箱体的接缝处,把它们之间相连的巢脾割断,然后取出上统满蜂蜜的继箱,在原位加上另一个空箱体,供蜜蜂继续筑巢贮蜜。公元1634年,Butles在其著作中曾述及向上叠4个继箱的箱式蜂箱。
                            所以在维多利亚时期,真正的主流蜂箱应该是两三个世纪之前的折叠式或抽屉式的蜂箱。不过科雷或许也有借此反映社会层次的差距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3楼2023-11-27 22:33
                            回复
                              维多利亚眼球伞,眼球伞t1皮肤,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款眼球伞皮肤。其基本格调符合维多利亚时期的贵妇伞风格,其构成要素是精美的蕾丝边和绸缎装饰的伞面。
                              不过事实上,眼球伞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应当是伞帽,是到了近代才有的一种冷门雨具,在维多利亚时期除了偶尔心血来潮的发明家之外恐怕无人会使用这种东西。所以此处眼球伞的形象只是借用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特征而并非确有其物。
                              而事实上,这种款式的伞面其实是遮阳伞而非雨伞。
                              在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大约1837年~1901年,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最强盛的“日不落时期”。这时期的服装细节多为宫廷款式,尽显大气和柔美。而此时洋伞就成为了贵妇们用来装扮自己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的重要道具。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4楼2023-11-28 15: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