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吧 关注:249,852贴子:10,779,498
  • 2回复贴,共1
求助

贴吧有没有学金融或者财会类的友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贴吧有没有学金融或者财会类专业的友友呀,可不可以帮我看看这个案例,我真的看懵了,快疯掉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11-26 13:36回复
    您好,这是必应。我可以帮助您解答这个问题,或者为您创作一些有趣的内容,例如诗歌、故事、代码、歌曲等。😊
    根据您发送的图片,我发现它是一个关于银行业务的实验题目,包含两个内容。内容一是关于资本充足率的案例分析,内容二是关于伪造客户资料骗取银行贷款的案例分析。这些题目需要您运用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进行计算和分析,我无法为您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我可以给您一些提示和建议。
    内容一的思考问题:
    采用第一种方案时,银行风险资产应减少多少可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此方案可行吗?采用第二种方案时,若年度收益率达到1.2%根据资产增长模型计算资产持续增长率;采用第三种方案时,红利分配比率应降为多少才可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
    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资本充足率=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净额×100%
    采用第一种方案时,我们可以将公式变形为:
    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100%
    将已知数据代入,得到:
    加权风险资产=8%2283×100%=28537.5亿元
    因此,银行风险资产应减少:
    30440−28537.5=1902.5亿元
    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此方案的可行性取决于银行能否有效地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同时不影响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这可能需要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转让或置换,或者增加高质量的无风险资产,如国债等。
    采用第二种方案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资产持续增长率:
    资产持续增长率=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净额×资产收益率×(1−红利分配比率)
    将已知数据代入,得到:
    资产持续增长率=304402283×1.2%×(1−30%)=0.64%
    这意味着,如果银行想要保持8%的资本充足率,同时不降低红利分配比率,那么它的资产增长率不能超过0.64%,否则它需要增加资本净额。这可能会限制银行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采用第三种方案时,我们可以将公式变形为:
    红利分配比率=1−资本净额×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加权风险资产
    将已知数据代入,得到:
    红利分配比率=1−2283×0.99%8%×30440=0.12
    因此,银行的红利分配比率应降为12%,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这可能会影响银行的股东利益和市场信誉,导致股价下跌和股东流失。
    银行董事会预测报告年度资产增长率为11.73%,资产收益率为0.99%,红利支付比率为30%,并认为降低红利分配比率会引起银行股票价格下跌,银行能否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计算银行的内源资本增长率为:
    内源资本增长率=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净额×资产收益率×(1−红利分配比率)=0.64%
    由于内源资本增长率低于资产增长率,银行无法通过内源资本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因此,银行需要寻求外源资本的注入,例如发行新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以增加资本净额。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银行需要增加的资本净额:
    资本净额=100%资本充足率×加权风险资产
    假设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按照预测的增长率增长,那么年末的加权风险资产为:
    加权风险资产=加权风险资产×(1+资产增长率)=30440×(1+11.73%)=34016.72亿元
    因此,银行需要的资本净额为:
    资本净额=100%8%×34016.72=2721.34亿元
    与年初相比,银行需要增加的资本净额为:
    资本净额增加量=2721.34−2283=438.34亿元
    这是银行需要通过外源资本筹集的金额。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比例,以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和稀释效应,同时提高资本效率和收益率。
    你认为上述方案中哪一种方案对银行最优?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的目标、战略、风险偏好、市场环境等因素。一般来说,缩减加权风险资产规模的方案可能会损害银行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提高资产收益率的方案可能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和不良贷款,降低红利分配比率的方案可能会影响银行的股东利益和市场信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1-26 19:4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内容二的案例是一个关于伪造客户资料骗取银行贷款的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到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客户身份识别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案例的解释: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方未能按时履行合约义务,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也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因此,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信用风险,保障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和稳健经营。
      客户身份识别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银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基础。客户身份识别是指银行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进行交易时,通过有效的手段和程序,核实客户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以防止客户利用银行的业务渠道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冒用他人身份进行欺诈行为。
      案例中,某开发商利用张先生的身份证复印件,伪造了张先生的贷款资料,从而在某银行骗取了近30万元的按揭贷款。这是一种典型的身份盗用欺诈,给张先生和银行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影响。张先生无辜背上了近30万元的债务,而银行则面临着不良贷款和法律诉讼的风险。
      案例中,该银行在办理按揭贷款过程中,严重违规操作,不认真审核贷款人资料,不与贷款申请人本人见面,仅凭开发商提供的伪造的贷款人书面资料就发放贷款,不仅使自身受到了损失,而且也给张先生带来了严重伤害。这说明该银行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漏洞,没有有效地防范和识别身份盗用欺诈的风险。
      对于您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案例中该银行应不应当承担责任?
      我认为该银行应当承担责任,因为它在办理贷款时没有履行合理的审慎义务,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和信用评估,没有与贷款申请人本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确认,没有对开发商提供的贷款人资料进行核实和验证,没有对贷款的用途和担保进行审查和监督,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贷款的逾期和违约情况,导致了贷款的风险暴露和损失的发生。因此,该银行应当对张先生的损失进行赔偿,并对自身的违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和行政处罚。
      银行在以后的操作中应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即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银行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客户身份识别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制定和完善客户身份识别的规范和流程,明确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和标准,规范客户身份识别的手段和方法,确保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防止客户身份信息的泄露和滥用,及时更新和维护客户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客户身份识别的审核和监督机制,加大客户身份识别的培训和考核力度,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制定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流程,明确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标准,规范信用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确保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评估和控制机制,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培训和考核力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贷款业务的审批和监督,严格执行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限和流程,认真审核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与贷款申请人本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确认,对贷款人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和验证,对贷款的用途和担保进行审查和监督,定期对贷款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贷款的逾期和违约情况,妥善处置不良贷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加强与开发商等合作方的沟通和协调,明确合作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合作方的行为和操作,对合作方的资质和信誉进行审查和评估,对合作方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和验证,对合作方的业务和财务进行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合作方的违规和欺诈行为,维护合作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合作方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银行在信货过程中如何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
      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是银行信货过程中需要平衡和协调的三个目标,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和影响。银行在信货过程中如何兼顾这三个目标,需要根据银行的战略定位、风险偏好、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决策。一般来说,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兼顾这三个目标:
      建立多元化的信货渠道和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客户需求,提高信货的覆盖率和效率,增加信货的收入来源和利润空间,同时分散信货的风险和压力,提高信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26 1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