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说法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首先古代大甲片出土的多的是,从汉代,北朝就出土了一大堆,后面辽宋就更多了,包括万历皇帝的衣服,也是在大甲片范畴里面的,甚至很多明代的甲片很多都接近当时欧洲那种几片铆接起来板甲那种大小的甲片了,与其说大甲片和小甲片是生产力区别,不如说是选择问题。不同的部队属性,肯定要配发不同的甲胄的。而给你所谓的中国古代都是小甲片的错觉,是甲商为了节省成本,强行一种甲片套好几代。
第二点,板甲之所以叫板甲不是因为它敲成一大块就有用了,而是需要技术的。中国古代南方,包括朝鲜半岛南部都出土过类似板甲结构的甲胄,为什么还是中国最猛呢?光有板甲没有科技有啥用,没有锻造方法成本降不下来,一套造出来一两个人穿得起;不会计算,没有穹顶减伤,造出来的也就是个比札甲强一点的奢侈货罢了,板甲的背后是科技,又不是这个形制多牛批,拿个锤子敲铁皮罢了,给你学一两个周你也能会。
最后,某些人说的中国少数精兵没办法左右战场实在无法苟同。界桥之战,公孙瓒被麹义八百人打败,刘裕却月阵大显神威也就两千人,唐太宗虎牢关三千人,黄天荡之战400人,朱仙镇500人,完颜陈和尚400破八千蒙古,曹变蛟只带精锐突击皇太极,差点就能冲到皇太极跟前,这些难道不是精兵扭转战局吗?玩过策略游戏的都知道,几万大军,可能90%都是填线部队,真正的胜负手往往就在那几百几千人身上,这个古往今来全世界都是行得通的,刻意去为了所谓的民族自信忽略客观事实,恰恰是不自信的体现。中国上下五千年,吹比还用得着编一些不存在的事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