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未来1999吧 关注:175,591贴子:3,976,833

无端联想——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是刚入坑一个周萌新,连夜看完了主线剧情以及刚出的卡卡尼亚的剧情。接下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联想和衍生理解,以供谈资
——————————————————
卡卡尼亚故事的第一节《Tristan Chord》证实了我的联想,即卡卡尼亚和伊索尔德与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可能联系。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的代表作,在这部伟大的歌剧中,瓦格纳尽情展示了自己对叔本华哲学精神和对音乐的理解。
——————————————————
楼主在读到第六章,得见伊索尔德的名字和形象的时候便有了这番联想。我喜欢1999制作组在剧情中安插的哲学隐喻。就我看来,第五章的柏拉图式理想国,第六章瓦格纳歌剧和背后的叔本华,第七章的尼采,露西展现的超人哲学,都是1999游戏的亮点。
虽然这几天临近考试,但也和大家分享探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06 11:56回复
    首先说一下这个无解决和弦,英文直译其实就是特里斯坦和弦。1859年,瓦格纳创作出了自己的巅峰之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具体的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咱是一窍不通,总之就是,在这部伟大的歌剧中,瓦格纳尽情展示了自己对叔本华哲学精神和对音乐的理解,歌剧讲述的是,两位主人公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经历各种苦难,最终在坦然接受死亡时,实现了对苦难的超越,也实现了对生命意志的最后否定,达到了一种永恒的境界。


    IP属地:四川2楼2024-06-06 12:01
    收起回复
      第五章洞穴的囚徒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出自柏拉图的理想国,那些火光就是现实世界的表象,也就是岛上的人们所要逃离的碎屑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世界的本质是无法认识的,康德将这一本质称为“物自体”。之所以无法认识,原因在于我们所拥有的对世界的认识,无非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一系列感觉所获得的,但这些感觉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些“表象”,比如说苹果是红的、星锑是很摇滚的、维尔汀是很可爱的,当然了除了这些非常表面的认识之外,人类也发明了科学仪器去观测苹果,发明了科学精神去研究苹果,发明了科学理论去描述苹果,但不论如何,哪怕高深如相对论、量子论,其实我们的所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些表象,即便对于外星人来说,恐怕也是如此。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表象,去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所以严格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不是在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而是在用我们的主观认识去给世界立法、定义。所谓的客观世界,它确实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确定导致这些存在的客观真实,所能确定的,唯有表象本身而已。可以说,康德的这一理论,在整个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无异于一场哥白尼式的伟大革命。


      IP属地:四川3楼2024-06-06 12:05
      回复
        吃完午饭了接着讲
        继承的是叔本华。叔本华认为,康德的革命还是不够彻底,因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仍然是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只不过我们认识不到而已,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简单说就是,康德认为,表象并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一定有某些东西导致了这些表象的存在。但叔本华则认为,康德的这个预设是错误的,于是他便提出了一个更具有颠覆性,同时也有很大争议的推论,叔本华用所谓的“意志”,代替了康德理论中的物自体,我们可以将意志理解为“想要某个东西或想完成某种行为的冲动”,而且这个意志的涵义非常广泛,对于有生命的东西来说,意志就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最强表现是生存意志,也就是说,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组织,都想要活下去,都想要保存生命、延续生命,这个观点有点类似于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不过不仅仅是生命体存在意志,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有意志,比如说水往低处流、金属被磁铁吸引,这些现象都在证明意志的存在。
        总结一下就是,意志是一种推动和创造整个世界的原始本能和冲动,意志作为世界的本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它不是个体,而是一个整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表象,归根结底,都是由意志创造出来的,而客观反而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这就叫: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这是不是和岛上的真理的本质就是紊乱有共通之处呢?所谓的无限定者就更让人浮想联翩了)


        IP属地:四川4楼2024-06-06 13:02
        回复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毫无思想、毫无理性的意志,而这个意志则是某种“想要”或是“想做”的冲动,在它的驱动下,任何事物自然也包括人类,就会奔向一个个目标,比如说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赚钱,我想左拥右抱,我想找一份可以赚大钱的工作,然后左拥右抱,而这种对目标的追求,便是痛苦和焦虑的根源。而且就算我达到了目标,左手斯奈德、右手十四行诗,这种快乐也是十分短暂的,因为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再次奔向下一个目标,然后再度陷入痛苦,如此循环往复。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不自由的,即便是所谓的科学和理性,也不过是意志投射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表象,甚至是一种假象。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人往前走是因为有某种东西在前面拉着,是前驱的,但实际上,人是后驱的,是因为有某种东西在后面推着我们才往前走。我们总是以为我们是被自己的“所见”牵引着,但其实我们是被自己的“所感”驱使着,然后陷入痛苦和无聊之中。
          叔本华认为,这就是在意志的主宰下,人必然的生存状态。而且不仅我们自己会过得很痛苦,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也都在被意志所驱动,充满着自私的欲望,而当这些欲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冲突与斗争便会产生,所以叔本华说:人间就像地狱一样,每个人既是折磨自己的魔鬼,又同时被其他魔鬼所折磨。这就是人生的根本状态,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每个人都被裹挟进了这个斗争的漩涡,整个世界也是如此,根本没有什么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和发展,整个世界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虚无的深渊,是一场由意志主导的梦,而且是一场交织着痛苦和无聊的噩梦。这也正是叔本华和当时的主流哲学最不同的地方,像是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都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理性的,有着明确的方向,给人目的感和秩序感,但叔本华却要把所有这些美好的希望,都彻底打碎,把世界彻底变成意志狂野的游乐场。意志就是苦难的根源,不仅是人生的苦难,也是世界上各种灾难(暴雨?)的根源,就这样,在痛苦与无聊的摇摆之中,我们一路奔向死亡。


          IP属地:四川5楼2024-06-06 13:06
          回复
            很有启发,但我猜贴吧里没人和你讨论哲学问题,大部分9的玩家都是被美术风格和英配吸引,甚至剧情也只是为了服务于追人设和嗑cp,至于文化巡游和哲学隐喻只有很少人在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06 13:12
            收起回复
              等一下楼主和剧情有关联的分析。1999系列,按制作人的话说着重要突出神秘,荒诞的意识流。所以的确和一些主张奇特先验的哲学体系兼容。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6-06 13:32
              回复
                中午在b站看到了类似的说法,虽然不是很懂哲学,但是本cp党已经磕爆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06 14:15
                收起回复
                  现在我们回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剧情表达,以我浅薄的学识来解释,我认为9的制作组是参考了康德-叔本华-尼采这条从客观到主观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线来确定故事的内涵方向。
                  传统西方哲学一直主张:存在高于不存在,或者说,存在高于虚无。但叔本华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眼中,在任何意义上,存在都没有高于虚无,虚无是一切存在的推动力。所以对于人来说,出生就不是好事儿,因为只要出生就意味着痛苦和无聊,如果从来没有出生,那才是最幸福的。同样的对于世界来说,也是如此,存在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灾难,与其如此,倒还不如没有存在过。
                  挣扎在暴雨中的人们,存在如此这般痛苦,人生和整个世界,都已经无药可救,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超越这种痛苦与无聊的循环,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安宁呢?


                  IP属地:四川9楼2024-06-06 14:48
                  回复
                    叔本华算是一个负责任的哲学家,所以他也进一步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整体上看,解决方案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就是与意志达成完全的妥协,彻底放弃抗争,甚至是放弃自我,直接逆来顺受。其中的第一个办法是疯狂,因为当一个人完全放弃了任何理性,并使得表象完全服从并体现意志的时候,那么在别人眼中,他就是疯狂的,这种疯狂也是一种自由,这就叫既然无法反抗,何不好好享受?
                    在我看来伊索尔德和苏菲亚就是制作组体现这条路径的载体,由绝对意志主导的表象世界夺走了伊索尔德的一切,她在最新的剧情里陷入了疯狂。


                    IP属地:四川10楼2024-06-06 14:53
                    回复
                      叔本华给出的第二个办法是死亡,从根本上消灭意志的控制,我都死了,你还控制个屁?如果说疯狂是理性在讨好意志,那么死亡就是一场理性的伟大胜利,就像后来尼采所说:英雄不但要知道适时而生,更应该知道适时而死。
                      在剧情上我认为卡卡尼亚便是这条路径的载体,不过卡卡尼亚却没有随着暴雨消逝
                      据说还真有人在看完叔本华的书后,选择了结束生命。不过叔本华认为,自杀这样的胜利只属于个人,在物种内部,意志依旧存在。自杀只是对个体存在的故意毁灭,所以在本质上,自杀没什么用,而且是愚蠢的。因为意志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它仍然主宰着人类社会,悲惨和斗争将继续发生。
                      如此说来,人类最好的归宿,就是集体毁灭于一场巨大的灾难,或是主动选择了结自己。不过事实上,叔本华是反对死亡与灭绝的,他只是鼓励人们要平静地接受死亡。


                      IP属地:四川11楼2024-06-06 15:02
                      收起回复
                        帮顶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6-06 15:05
                        回复
                          写得很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6-06 15:07
                          回复
                            除此之外,叔本华反对死亡和灭绝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他认为,人还是有其他办法来摆脱意志所造成的痛苦和无聊的。刚才说到,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和无聊,原因就是在意志的驱使下,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个个目标,甚至是一个个不切实际、虚幻的目标,今天斯奈德,明天十四行诗,其实你连无线电小姐
                            都搞不定。所以要想脱离苦海,那就唯有回头是岸,不要在那些虚幻的目标中,继续寻找意义,而是要放眼那些本质的、普遍的和永恒的东西,那么这又是什么东西呢?对此,叔本华指出了三条出路。
                            第一个出路是哲学,或者说是智慧。叔本华认为,一个没有精神需求的人,就会贪婪地寻求感官的刺激,最后就成为了意志的奴隶,但如果你是一个智者,那就不一样了,因为理性有能力对意志的蛮横要求漠然处之,事实上,人类的理性对其动物本性的制服,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也不会有社会的诞生。当然了这种属于理性的伟大力量,也无法彻底摆脱生命意志的控制,但至少我们知道,对欲望认识得越多,就越不受欲望的控制。而在这一点上,叔本华认为,天才做的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思考的,正是那些本质的、普遍的、永恒的东西,而其他人想的则是短暂的、具体的、眼前的东西,所以这也使得天才们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是一种完全抗拒意志的疯狂,而不是完全服从意志的疯狂,后者是悲观的、妥协的,而前者则是积极的、高贵的。岛上的学派便是这一条出路的载体。


                            IP属地:四川15楼2024-06-06 15:13
                            回复
                              我在另一部作品里也看到了“特里斯坦”这个名字,它最初出自于哪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6-06 15: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