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吧 关注:7,491贴子:57,877
  • 15回复贴,共1

类点哲学之悖增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类就是一切人类类点的总和,从原始部落就开始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所有人类类点要听从于一小撮人类类点的,一小撮人类类点听命于某一个人类类点的,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是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决定了人类只有人类类点这么一条路可以走,而这是一条充满挑点与荆棘的道路,这条路的尽头要么是类点自化,要么是类点自毁,而若人类自毁之后,无非是进入新一轮的文明重起,又得从原始社会开始发展,进入新一轮的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之循环之中。另一种情形,就是人类的自化,通过人类自化绕过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之循环轮回让同一文明得以持续不继的进化发展。


IP属地:贵州1楼2024-07-06 10:48回复
    人文的正向发展是悖增的,悖增到某个临界点,就是文明的重起与轮回,这也是由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所决定着的一条路,这条路就是类点之路,不管这条路走得通还是走不通,都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都只能走这一条路,哪怕选择了错误的类点,也只能忍受类点的错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这条路也注定了某些或某个类点,将吃尽类点红利,若一直被类点红利所纠缠,也将更难自化,一心统万身,一人悔万众,的荒堂性局面将难以克服,悖谬程度由平衡态向最大化发展就难以避免,但也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类点能够自我自化,若能通过类点哲学破解类点之路,达到类点的自化,或许就有可能绕过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的正向发展所导致的文明轮回,出现另一种新的文明方式,以更加智能的手段实现某种悖减。


    IP属地:贵州2楼2024-07-07 10:12
    收起回复
      人类之路是一条类点主义道路,类点主义之路充满挑战与荆棘,然而这又是一条智能生命必须要走的路,并且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路的尽头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为类点自毁,一为类点自化,这是由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所决定好了的一条路,我们别无选择,而关于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之路,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外在性压强,一方面为内在性压强,外在性压强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而内在性压强则只能通过发展哲学理论来加以缓解。人与动物都承受着自然宇宙的外在压强,但人类还承受着内在的人文压强,所以动物与动物之间不会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与矛盾,而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在终生衣食无忧的环境下,也可能暴发内在的各种冲突与矛盾,所以解决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的内在压强方面,也就显得由为必要。


      IP属地:贵州3楼2024-07-13 11:36
      回复
        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连同着生命一起产生,动物的生命对抗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所产生的抗衡方式,无非是基于它们的本能与经验,是一种感性的抗衡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动物之间,不可能暴发高级的冲突方式,只是一些外在的低级的冲突与矛盾,而人与人之间则会暴发高级的冲突方式,这是因为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在智能生命这里,不仅会表现出没食物吃会死,不守猎会死,生病会死,还会表现出不听首领的会死,不团结作战会死等等,也就是说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在智能生命这里可以转化成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也可以理解为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的升级加强化就是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是只为智能生命体所具有的一种压强方式。


        IP属地:贵州4楼2024-07-20 14:21
        回复
          智能生命体在对抗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的感性抗衡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知性和理性的抗衡方式,对普通动物来说是第一压强的,对智能生命体来说转变成了第二压强,对智能生命体来说是第一压强的,对普通动物来说却根本不存在,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的社会性成为了第一性的,人的自然性变成了第二性质的,而就普通动物来说自然性是第一性的,社会性却根本不存在。那么人对于第二压强产生了知性和理性的抗衡方式,但人对于第一压强却无法抗衡只能抗义,第一压强就是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也可以理解为是自然宇宙的高阶的生命压强方式,是只为智能生命体所拥有的一种压强方式,这种压强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可对抗的只能服从,无法抗衡只能抗义,这种人文压强的方式所下放给我们的权利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水平的,因为放或不放给我们的权利的悖谬程度越高,合理程度就会越低,相反合理程度越高,悖谬程度越低,如果为了使事物能存在,而不至于崩溃,那么人文压强就应该保有最低限度的合理才行,否则事物必将崩溃而不复存有,比如:如果某个国家法律规定吃饭为死罪,那么这个国家自然就不会存在和发展了。


          IP属地:贵州5楼2024-07-27 18:55
          回复
            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需要通过生命类点才能发挥作用和被体现出来,同理,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必须要通过人文类点才能发生作用和被实现出来,这就为人文类点的自化提拱了一定的可能性,因为人文类点若不是机械僵死的类点,那么他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超越性和反思性,基于内在的反思性与超越性,人文类点就有可能转化掉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的消极结果,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共富文明方向发展,而减弱不利的和消极的方面。倘若人文类点做不到这一事,那么势必会发生卡点现象从而产生卡点效应,本来类点主义之路的宗旨在于将权力统一集中于某一个类点,然后寄希望于通过这某一个类点在反弹出一条完善的类点主义之道,这样由多到一,在由一到多就完成了一种循环,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走一条类点主义闭环之路,但走上类点主义之路的那些类点则不一定能够反射出一条类点主义之道来,他们可能反溃出来的是其他的东西,比如:类本体主义,如果我们以为人类不仅是人类类点的自我抽象,或许认为存在着一个类本源,所有的类点只是这一个类本源的派生或涌现,那么类本源与类本体就只是一对一的关系,类本源把某个类点当作自己唯一的类本体,类本源与所有类点的一与多的关系都必须隶属于类本源与类本体的一对一的关系之中,那么除去那个类本源与类本体之外的一切类点,是乎都变得无足轻重成了草芥,虚无和炮灰。


            IP属地:贵州6楼2024-08-03 19:29
            回复
              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的极积结果与消极结果,都必须要通过人文类点的方式才能够体现和实现出来,表现为极善与极恶都必通过人文类点之后,并以人文类点的主导方式下被人文类点体现和实现出来,这也就为发生卡点之灾提拱了一定的条件和可能性,因为人文类点若做不到类点自化,必然就会向着类点自毁的方向发展,所以发生类点之灾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卡点之灾,发生卡点之灾的可能性则是比较大的,因为类本体主义可以给既得权力者带来极大的利益和永恒的虚荣,类本体主义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入世神学,它的原理无非是本源论与本体论的联谋也就是说:神是自然宇宙的本源,神创造了世间万物和人类,然后神在以万物和人类之中的某一具体事物为自己的形下本体,如果有人认为神寄于水之中,那么此人就会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本体,如果有人认为神寄于火之中,那么此人就会提出火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本体,如果认为寄于气又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本体,以至于人类之中的某一个类点精神,如果说物理类点只是低阶的本源本体的塑形,那么人文类点则可以被视为高阶的本源本体的塑形,这样类本体主义是乎就变得根深蒂固了。


              IP属地:贵州7楼2024-08-10 14:51
              回复
                从潜在的入世神学出发,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已经包函了入世科学与入世哲学在内了,因为神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宇宙若为绝对逻辑的前置预设,那么神与整个自然宇宙的关系就只能是本源与本体的关系,也就是说神是本源,而整个自然宇宙是本体,那么神这个本源应该以整个自然界为自己的形下本体才对,而整体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而局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由局部的基本单元组成的,那么神以整个自然宇宙为自己的形下本体,最终就必然会形成以某个局部的基本单元为自己的形下本体,那么某个基本单元不管是物理单元还是人文单元,势必就会成为本源本体的代表从而成就了本源本体的作用,而一切运动是乎也都与本源本体的现实存在有关了,只是对物理单元的研究会形成所谓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知识的各种应用,而对人文单元的研究会形成所谓的哲学理论以及哲学理论的各种体现,那么入世神学之后的入世科学与入世哲学又为什么会趋向于导致人类毁灭呢,难道科学与哲学不应该带来人类福祉么,其实只要是以某个单元为本源本体,特别是人文的单元,是乎都会带来一定的苦难,物理的基本单元是物质,而物质的基本单元是粒子,粒子的基本单元是量子场,如果把整个自然宇宙视为量子场,那么量子场也就具有了整体的属性,一切都可以视为是量子场的显化了,另一方面,人文的基本单元是精神,精神的基本单元是什么,是单一的概念,单一概念的基本单元是什么,是感性直观,所以感性直观是精神的最底层的基本单元,感观因是基本因,如果我们把精神的基本单元停止于单一概念,以为单一概念是精神的最底层的基本单元,那么就会具有或诞生意识理性与理论理性相破裂的风险,而灾难的发生正是具有,意识理性与理论理性相破裂的明显特征。


                IP属地:贵州9楼2024-08-17 12:14
                回复
                  意识理性与理论理性相破裂,也表现为意识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分裂,因为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相同一的,那么意识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破裂,必然也就表现为意识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一种分裂,意识理性以感性直观为精神的基本单元,视感观因,为第一因,概念因为第二因,理论因为第三因,实践因为第四因,这是一种基于人文类点的新的四因论,有别于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四因论,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是基于物理类点的一种理论,是相对低阶的一种四因论,类似于自然宇宙的生命压强与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之间的高低关系。而理论理性则是以概念因为第一因的,单一概念被视为精神最底层的基本单元,单一概念的运动与联结构成了理论理性,在理论理性的基础上发展为实践理性,自然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就是相同一的,但与意识理性却是相破裂和分裂的,因为如果我们要求必须对第一因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那么对单一概念的定义,则可以是先天观念或本有理念,这就有可能在入世的境界下,发展成一种出世的形而上学理论,而如果我们也对感性直观下一个定义,则可以为整体能量场的个体化呈现,只是这种呈现是否是为好的,善的,美的,真的而已,这就有可能发展为一种入世的形而上学理论,入世的形而上学理论,必以感观因为基本因,以感观因为基因发展而来的理论理性以及基于理论理性的实践理性才能达到与意识理性的同一化,也就是说,只有入世的形而上学理论,才具有与人类的意识理性相统一的可能性,而出世的形而上学理论,也就是以单一概念为基因的理论,则总是与人类的意识理性处于对立之状态之中,意识律与实践律之间,总是出现二律背反的情况,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类想建立人间天堂,带来的却是人间炼狱。


                  IP属地:贵州10楼2024-08-24 16:18
                  回复
                    那么为什么,出世的形而上学理论,会带来二律背反的情况呢,而入世的形而上学理论,则能最大限度的与意识理性相吻合呢,这是因为出世的形而上学理论,是以单一概念为人类精神的基本单元的,单一概念的运动与联结就形成了理论理性,然儿单一概念必然有相反义的单一概念来与之纠缠,那么就会形成相反相成的两种理论理性,内在的二理悖反会成为外在的二律背反的心理基础,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意识律与实践律之间,很容易就发生了分裂,这是因为意识理性与理论理性之间一开始就是破裂的,如果是神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宇宙,那么神必然是使用了先天的观念或本有的理念来进行创设的,也就是说神在进行创世之前的状态,是没有感性直观的,感性直观是在神创世之后,才可能出来的一个基因,因此神创世只能是一种使用先天本有的观念或理念的一种自因自为的行为,那神又为什么一定要创造出一个感性直观的世界呢,难道只是为了好入世享受什么体验,当然基于概念纠缠而形成的纠缠理论理性是乎也需要一种感性直观的定准,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入世的定准以避免无限纠缠,这个入世的定准,应该以实现某种善良意志为目的和标准,而这也正是人类的意识理性所要追求和达到的目的。意识理性是以感性直观为人类精神的基本单元的,感性直观的定义可以为:整体能量量子场的个体化呈现,这种呈现以呈现真善美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善良意志追求和意向性。


                    IP属地:贵州11楼2024-08-31 15:18
                    收起回复
                      二理悖反心理基础之上的二律背反,并非发生于所有类型的类点,世界可以概括为三重类点,1.自然物理类点;2.社会物文类点;3.人类人文类点 ,而二理悖反心理基础之上的二律背反只针对人类人文类点,这是因为人类作为实践理性的根据的主观性和意志性偏执造成的,前面已经说过出世的形而上学理性是以单一概念为根据的,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以感性直观为根据的,而单一概念又必然会有相反义的单一概念来与之纠缠,那么基于概念纠缠而形成的纠缠理论也是不能作为实践理性根据的,把不能作为根据的作为根据来解决概念纠缠,就会形成概念偏执,而概念偏执的根据,不过是人文本体类点的心理偏好,主观喜恶等私人性质的东西,这种私人性的东西通过意志行为或命令因体现出来就会造成一种外在的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是不以真善美为目的和标准的自在自因自为的行为,就类似于神在创造一个感性直观的世界之前的那种二理悖反的纠缠,虚无,混沌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入世之后的人文本体类点以概念偏执的形式重新体现出来之后,形成了现实的二律背反的尴尬现实,尴尬社会,尴尬体制,因为出世的形而上学理性只能使用出世的形而上学标准来约束入世的人们,这无疑会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而我们在自然宇宙的物理压强与生命压强的斗争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却在自然宇宙的人文压强面前败得一败涂地,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们认识了全世界,却唯独不认识自己,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IP属地:贵州12楼2024-09-07 14:56
                      回复
                        正是因为本体类点的概念偏执,实际上是解决不了二概纠缠的,所以才需要一个感性直观的定准为标准,试想如果神也像创世之后的人一样,通过概念偏执就能解决二态纠缠,那么神还有必要去创世和入世么,这个感性直观的世界岂不是成了多余的了,因此神必是以创造出一个感性直观的世界,即一个确定了的世界,来避免无限的纠缠,混沌与虚无,但入世之后的人类之本体类点却又重起炉灶,对于物体来说他却以感性直观为根据,对于人文类点来说他却固守概念偏执,也就是说他的理论理性对于物来说是以感性直观为根据的;对于人来说他是以概念偏执为根据的,所以对于物来说二律背反没有意义,对于人来说,他会给人造成二律背反的痛苦,因为对于人来说他的构建点是不以感性直观为根据的单一纠缠概念,与其基础之上的纠缠理论理性,和这种纠缠理论理性基础之上的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对于物来说可以表现为改造和使用;对于人来说,可以表现为执法和道德,所以执法和道德的二律背反,正是根植于本体类点的概念偏执中,与神创世之前的状态不同的是,神创世之前是无形无体的一种自因自为行为,而本体类点则是一种创世之后的自因自为行为,这种自因自为行为会造成的无妄之灾的现实化,而对神来说没有无妄之灾的现实化,只有感性直观确实化的现实,且这种神的现实是以呈现真善美为目的的,也不会对人类造成二律背反,因此二律背反的社会人文现实,只能来源于创世之后的人文本体类点,当人文体本体类点仍然处于自因自私体的状态而得不到改善没有意识之光的照射,那么这种自因自私体能把我们带向何方也就是不言而预的了,而这一切的破局之法在于我们人类对构建点的反思,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对构建点进行哲学反思,那么就会减少很多人文体的冲突,会构建出更好的社会法律与道德,从而降低人对人的主体性剥夺。


                        IP属地:贵州13楼2024-09-14 15:35
                        回复
                          人对人的主体性剥夺,主要表现为“自因自私体”对他之外的所有人,也包括他本人的主体性剥夺,可以总结为特定的判断力剥夺;选择权转移;责任异化等几个方面,当然这些都是通过不合理的法律法规或教条形式,通过执法与道德的二律背反的实践理性,表达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法律为自因自私体的外化或形式了的命令因,命令因与实践因的结合,构成了现实中的二律背反现象,这种二律背反现象不以真善美为目的和标准,他只对内负责而不对外负责,表现为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表现为最有主体性向征的本体类点,恰恰丧失了其主体性,成为了一个自我运行的自因自私体而与无妄之灾的毁灭相捆定,历史中每一次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无不是降低了或提高了人对人的主体性的剥夺,然尔这一切的根因却是“自因自私体”的概念偏执以及概念偏执的形式化,这是因为神若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世界,但获得“确定性”呈现的却只有物体与人文本体类点的自我确定性,因此除物以外的其他人文类点的确定性的获得,都必须依源于后天人文本体类点的自我确定性的扩展与滥觞,这就势必会对他人造成一些不必要伤害,这种无形的伤害以一种消极的人文压强的形式存在,由于这种消极的人文压强的形式存在的根据是自因自私体的概念偏执和类点心理学式的惶恐不安,所以必然具有人文高敏的特征,而人文低敏或人文脱敏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却在这人文高敏态的社会中被隐若。


                          IP属地:贵州14楼2024-09-21 16:15
                          回复
                            人文社会说到底其实就是,人对人的主体性剥削与利用,既剥夺人的主体性,又利用人的主体性,因为人人都是人,都有他者的主体性可以被剥夺和利用,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对哲学的无明,以往的哲学更多的是一种哲迷学,哲迷学家,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是本身就需要被统一的多种相对哲学,这些相对哲学本身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入世程度。这个会在我的另一个贴子(类点哲学之统一学论)中会渐渐的加以说明。那么此贴今后可能也就不用更新了。


                            IP属地:贵州15楼2024-09-28 15: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