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忠,一般认为是愚昧、愚蠢的忠于某个国君,不顾自己的安危、不顾亲戚朋友的安危,严格执行国君错误的命令,不敢纠正也不敢反抗。一些不读儒学经典不了解儒学的朋友,往往会下意识的认为儒学提倡愚忠,这其实是非常大的一个误解。孔子的一些好的建议,鲁国国君不接受,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孔子就有离开鲁国、离开鲁国国君的想法和行动。孔子自己都不愚蠢的忠于鲁国国君,想在齐国、卫国、陈国、蔡国、楚国、晋国那里获得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理想,这样的孔子拿什么来劝人愚忠呢?孟子更离谱,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我们从孟子身上,也很难学到愚忠,如果有愚忠的行为,也不过是一种反复衡量后的等价交换,人家聪明的很,一点也不愚蠢。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因此我们从孔子、孟子、荀子那里是学不到愚忠的,想学愚忠,得采取别的手段。还有人认为,先秦的儒家是好的,被董仲舒、程朱改造过的儒学是坏的,所以董仲舒的儒家和程朱儒家肯定是强调愚忠的,但实际上这样的理解也缺乏依据,相反的案例却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一找。所以,儒学提倡愚忠,学儒学如果学的愚忠了,建议自己拿头撞墙,向孔子忏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