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敬轩
作者简介:收藏者及原中国陕西省西安古兵学研究会会长
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陈忌问壘”之残简部分有这样几句话说:
…………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
张先生据家传藏品补齐①,国内首见如下:
“孙氏之邃,尤东方之旸,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凡武有驰、有操、有先、有宾是也。五代政牧勒兵,而求其道,国故长久。”
从以上可知,孙武之后有孙驰、孙操、孙先、孙宾共五代。东汉阴长生考证的《孙武兵法考行语》所考证略有出入,《考行语》记载,孙武生驰、明、敌,孙驰字子动,孙明字子静,孙敌字子化;孙明生孙先,孙先字致仁,孙先生孙操,孙操字甲戈,孙操生孙宾,孙宾字志白。孙武,生于周敬王二十六年,齐景公二年即公元前546年,周贞定王六年、齐平公八年,即公元前463年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孙武,我国春秋末战国初期伟大的兵学集大成者,伟大的军事战略理论家,杰出的大军事家,字长卿,齐国安邑,今山东济南东南人,曾五易其名,曰田武、曰孙武、曰陈武、曰齐民、曰吴民。年轻时拜九元子门下,研习兵法,后历时八年,周游列国,次年隐居吴地罗浮山②中,后被伍子胥先后七次引荐于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破郢入楚,后被秦楚联军打败于沂地,从此隐居景林,经以兵法,终年八十三岁,葬于景林之之中。
一、《孙武兵法》又称‘兵法’、‘吴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吴司马孙武所著。孙武,我国春秋末战国初期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我国军事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据《龙首兵目》、《鬼谷兵目》记载:初为八十一篇,留有九元真人等十三家的批注。韩信序次时将孙武与吴王问对及成书过程加入,定为八十二篇图九卷、列次第八;此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皆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该书主要论述:兵道、兵天地、兵人事、兵度、兵量、兵夺、兵数、兵称、兵胜、以及百战而胜、一战而胜和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阐述。是一部兵理与实战相结合的具有开拓性精神的兵书。
二、《孙子兵法》十五篇、十三曰,为周吴锋将孙驰著。此书为孙武之子,孙驰依据其父《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缩立而成此书,正文十三曰,前加“立言、兵理”,后加“殿语、九势”而成。本书根据黄帝时期,銎子所著的《中平兵典-易神》九神之理,应用其父《孙武兵法》之名言名理,主讲计、谋、形、势、争、战、变、要、治、心、声、火击原,是一部去其法而立大则,神贯终始,正则要发,简明扼要的兵书;其内容要比传世本《孙子兵法》丰富得多,次序井然,而今天的传世本《孙子兵法》十三篇则是陈平、张良人为再一次删节次序错乱的本子。关于篇次,可以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同时能够得以验证。孙驰,孙武之长子,吴楚,柏举之战后入秦,不知所终。
三、《操典》五十四篇,为周齐平公锋将,孙操的一部兵书。这部书主要论述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军规、演练兵阵的实用性较强的一部兵书。是一部训练士卒,文武兼备之书,分为六典,即兵铨、兵斅、兵习、兵一命、兵对垒,每典八篇,共四十八篇。《操典》提出:“民不练为之乌合,士不练为之残格,将不练为之败格。”最后指出“善练者善战,善战者善变,善变者百战不殆”,之教练名言。孙操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齐平公年间,为孙武之孙,孙宾之祖,齐国勇士,初为三军锋将后以操练士卒为职。据说此书是孙操口述,齐平公派左史记录而成。
四、《孙宾兵法》八十九篇;又称兵法,齐孙兵法、齐孙子兵法。据《龙首兵目》和《鬼谷兵目》记载,初为八卷,八十八篇。为孙宾所著。汉初韩信序次时将孙宾生平与齐威王君臣问对以及与其师鬼谷仿笑子③先生之评语加入合成一篇,即第八十九篇“善守必攻篇”,自成第九卷,固定为九卷八十九篇图四卷。
此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皆录《齐孙子兵法》为八十九篇图四卷。该书主要论述论兵易道,兵中理,伐不义,应天、适地、合情谊、度己量抵、夺其爱、善守之兵、必善攻,是一部在前贤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长足发展的兵书。韩信次序三十五家时列次第九家。
孙宾④,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兵圣孙武第四代孙,孙操之子。年轻时,曾与庞涓,同拜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仿笑子门下,悟道学兵。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孙宾入魏,阴使毒计,处宾以膑刑,故时人又称孙膑。后经齐使秘密救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与马陵。主张易富民之道,强战胜之理,若战胜而强理立,故天下服矣!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认为“必攻不守,是最好的善守。” 后回鬼谷,时而云游不知所终。
五、《齐孙子兵法》十六篇,为孙宾的先师,日月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仿笑子,依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明确记载‘孙子十六篇’指的就是这部兵书。因为孙宾不仅是鬼谷仿笑子的学生,晚年又归隐鬼谷,故将‘齐孙子’十六篇归入道家。此书前三篇简介孙氏五代家族即“孙武、孙驰、孙操、孙先、孙宾”之兵学发展史,后十三篇辑《孙宾兵法八十八篇》之名理精华而成,与孙驰之《孙子兵法》十五篇有异曲同工之妙。仿笑子,又称鬼谷仿笑子,俗家即姓白名胜,史称白公胜,又称王孙胜,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著有《鬼谷仿生》,该书为一百一十八仿,图三卷、四百六十二图。该书卷一为“人仿”,卷二为“物仿”,卷三为“走兽仿”,卷四为“飞禽仿”。仿即仿效之意,该书为用间类书,自鬼谷仿生之后兵家必读之。从该书文辞来看,即春秋末期之鬼谷,当在鬼谷洞最原始之地,古庸城,即今天之湖南省、张家界市、崇山中央村一带。《申胥伐楚》三卷、三十六篇、三十六图,周楚人白胜所著。
六、《君臣篗兵》又名《十国君臣问对》,共八百七十五篇。韩信序次兵书时次家第二十三,初为十国左史记录而成,后尽入秦宫之郿邬“盖庐齐民问对”,分三部分:盖庐即阖闾,齐民即孙武。该书第一部分是吴王盖庐第一次接见孙武时之君臣问对,共十三个问题,书题吴王左史夫元录;该部分盖庐提出:“何为计?何为谋?何为形?何为势?何为争、何为战、何为变、何为实虚?何为处军?何为地形?何为九地?何为火攻?何为用间?”十三个问题,孙武一一简明扼要的作答。这十三个问题即是孙武之子孙驰 缩立 《孙子兵法》十五篇中之十三曰,但孙武回答的简明扼要,全文只有三千余字,看来这才是《孙子兵法》母本之雏形,也是见吴王之十三篇。
七、《君臣篗兵》之“盖庐齐民问对”之二,该部分是吴王盖庐第二次接见孙武时之君臣问对,盖庐提出:“如何得天之道?得地之利、得民之情、如何才能固城?如何才能九变得当?以及在九地作战之原则和变化使用等十三个问题”,这些内容在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有所反映。
八、《君臣篗兵》之“盖庐齐民问对”之三十二篇,书题吴王左史夫元录;该部分吴王盖庐第三次接见孙武时之君臣问对,盖庐提出:“何为君、臣、民和同之道?何为谋攻、谋战之道?何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一战而定?如何百战不殆?以及伐楚前之作为之策等十二个问题”,孙武一一作答。这些内容在《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所反映。
九、《齐君臣篗兵》之齐威王孙宾田忌问对,书题齐王左史姜书子名录;该书将齐威王君臣多次接见孙宾之问对合为一体,齐威王、田忌问了三十四个用兵问题,孙宾回答之辞。此书部分内容在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有所反映。
十、《孙子推算经》三推三十二算,书题战国卫将夏育著。本书依据《孙武兵法》八十一篇图九卷中之“三算”推演而成,实为对“三算”之发挥和注释,故书名又称《孙子三算经》。夏育,其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卫国人,勇士,传说能力举千斤,为用搏所杀。著作另有《观军容》七篇。
十一、《孙子算经》,三卷九篇,战国时鬼谷洞第十七代门徒云纪子注释。本书上卷叙述算筹之起源和法则,中卷举例说明算筹之分数法,下卷一次同余数位。提出“物不知数到物知数之演化过程,是兵家必知之法”,本书是对《孙宾兵法》之“实算”篇之注释和推衍。现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孙子算经》三卷本已非原著;云纪子,战国时人,同王诩、孙宾、庞涓同拜日月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仿笑子门下。《孙宾兵法》“实算”虚为略算而实为定算也。
十二、《孙子兵法杂占》,为《隋书、经籍志著录》四卷。
十三、《孙武子行军气象杂占》八篇,为《九贤秘典》所收录。
十四、《孙子算经》二卷,为《隋书、经籍志》著录。
十五、《甄鸾孙子算经》三卷,为《旧唐书、艺文志》收录。
十六、《十家孙子会注》,宋吉天保辑,次数《宋史、艺文志》有著录,书名为《十家孙子会注》而书中实录十一家注,故又名《十一家注孙子》。这是一家是托名曹操、梁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梅尧臣、王皙、何氏与张预。此书刊于南宋孝宗年间,吉天保,其生卒生平不详。
十七、《孙子遗说》三十问答,宋、郑友贤撰。此书又名《十家注孙子遗说》,书中提出三十个问题,自问自答,自补十家之遗。
十八、《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二卷,《隋书、经籍志》有著录。
十九、《孙子阵图》一卷,《隋书、经籍志》有收录。以上两书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中之“八阵、十阵、略甲”有关,并有所发展。
二十、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就包括《孙子兵法》(即《孙子》十三篇)及其佚篇。简本除《地形》篇外,其余12篇文字均有发现。但与简同出的篇题木牍残片上,在《九地》篇题前书有《□形》。传本《孙子·九地》前一篇为《地形》,木牍的《□形》当即《地形》,由此看来,简本《孙子兵法》应是十三篇足本。佚篇共4篇,《吴问》篇记吴王与孙子关于晋国六卿军事、政治制度的问答。《黄帝伐赤帝》、《四变》、《地形二》三篇是分别是属于《孙武兵法》之启元、九变二、九地一的部分残文。
二十一、《孙子兵法佚文》,是当代著名学者,房立中先生从汉简本《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的有关孙武言论及文字材料。这些材料散见《左传》、《史记》、《潜夫论》、《文选》、《北堂书抄》、《通典》、《太平御览》等书籍之中,其中也包括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汉简《孙子》佚文。
甲午冬月、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西安古兵学研究会会长张敬轩撰文。
【笔者备注】:
①、以上孙氏兵法中,涉及到史籍不见记载的孙氏家族的族谱信息及失传兵法的概述内容描述,是张敬轩先生所收藏的, 家传兵书 阴山人 所撰写的《孙武兵法考行语》及相关其他家传兵书或存世兵书目录信息整理公布。(关于《孙武兵法考行语》目录及梳理说明详见附录五)
②、罗浮山:据宋谈钥《嘉泰吴兴志》记载,在乌程县(浙江吴兴县南)伍林村有伍子胥宅,“昔子胥逃难筑室于此,旧基尚存”(卷十八《事物杂志》)。“罗浮山在(长兴)县东二十五里”(《嘉泰吴兴志》卷四《山》)。宋吴兴郡长兴县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北,可见孙武在吴隐居之地与伍子胥至吴暂住之宅很相近。
③、仿笑子:传世文献记载,白公胜(?-前479年),芈姓,熊氏,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楚太子熊建之子。春秋时期历史人物。 白公胜之父熊建因遭费无极陷害,便携家人出逃,逃到郑国时遭郑国人杀害。其父死后,白公胜便从郑国逃到吴国,并在吴国居住了三十年之久。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封为白县(今河南息县东)县尹。惠王八年(前481年),晋国攻打郑国,尹子西率军救郑,白公胜对此很恼怒。 惠王十年(前479年),白公胜击败吴军后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郢,杀楚国大臣尹子西、司马子期、公子闾,劫走楚惠王,史称“白公之乱”,随后楚国大臣叶公沈诸梁,闻白公胜作乱,率方城外之军前来勤王。白公胜兵败,自缢而死。
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另据唐《元和姓繤》:“吴郡富春,吴孙子世居富春。坚、策、权。权为吴帝,生亮、休。富阳,孙武之后,世居富阳。”《史记》明确指出:“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司马迁肯定了孙武与孙膑之间的家族关系。而欧阳修等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孙膑是孙武的孙子,其云:(孙氏)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儿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书中所言的情况看,孙膑乃孙武之孙。可是,从可信的历史记载看,孙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孙子。其理由是:孙武的生年大约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470年之间,孙膑约生于公元前380年,约卒于公元前320年,二人相隔大约一百五十多年,从时间上看,孙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孙子,只可能是五代孙或六代孙,符合《史记》“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的说法。《新唐书》中记载的孙膑之父“世为富春人”,而《史记》中的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属于战国齐地,与富春相去1500里之多。《新唐书》对孙膑的记载未加任何官职、封号,《新唐书》一贯表明其人身份,如孙武为“将军”、孙生为“秦将”、孙盖为“汉中守”、孙知为“武新君”等,而《史记》中的孙膑官至军师。所有资料表明,《新唐书》所记载的孙武与孙膑关系不符合《史记》所载。《新唐书》出于谱牒,偶有记载失误,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诸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可见,《新唐书》记载此事有误,《史记》《汉书》《战国策》均为正史,更可信。所以,可以推断,孙膑不是孙武的孙子,可能为其五世孙或六世孙。--摘自《孙子千文》主编:南兵军)
作者简介:收藏者及原中国陕西省西安古兵学研究会会长
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陈忌问壘”之残简部分有这样几句话说:
…………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
张先生据家传藏品补齐①,国内首见如下:
“孙氏之邃,尤东方之旸,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凡武有驰、有操、有先、有宾是也。五代政牧勒兵,而求其道,国故长久。”
从以上可知,孙武之后有孙驰、孙操、孙先、孙宾共五代。东汉阴长生考证的《孙武兵法考行语》所考证略有出入,《考行语》记载,孙武生驰、明、敌,孙驰字子动,孙明字子静,孙敌字子化;孙明生孙先,孙先字致仁,孙先生孙操,孙操字甲戈,孙操生孙宾,孙宾字志白。孙武,生于周敬王二十六年,齐景公二年即公元前546年,周贞定王六年、齐平公八年,即公元前463年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孙武,我国春秋末战国初期伟大的兵学集大成者,伟大的军事战略理论家,杰出的大军事家,字长卿,齐国安邑,今山东济南东南人,曾五易其名,曰田武、曰孙武、曰陈武、曰齐民、曰吴民。年轻时拜九元子门下,研习兵法,后历时八年,周游列国,次年隐居吴地罗浮山②中,后被伍子胥先后七次引荐于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破郢入楚,后被秦楚联军打败于沂地,从此隐居景林,经以兵法,终年八十三岁,葬于景林之之中。
一、《孙武兵法》又称‘兵法’、‘吴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吴司马孙武所著。孙武,我国春秋末战国初期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我国军事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据《龙首兵目》、《鬼谷兵目》记载:初为八十一篇,留有九元真人等十三家的批注。韩信序次时将孙武与吴王问对及成书过程加入,定为八十二篇图九卷、列次第八;此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皆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该书主要论述:兵道、兵天地、兵人事、兵度、兵量、兵夺、兵数、兵称、兵胜、以及百战而胜、一战而胜和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阐述。是一部兵理与实战相结合的具有开拓性精神的兵书。
二、《孙子兵法》十五篇、十三曰,为周吴锋将孙驰著。此书为孙武之子,孙驰依据其父《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缩立而成此书,正文十三曰,前加“立言、兵理”,后加“殿语、九势”而成。本书根据黄帝时期,銎子所著的《中平兵典-易神》九神之理,应用其父《孙武兵法》之名言名理,主讲计、谋、形、势、争、战、变、要、治、心、声、火击原,是一部去其法而立大则,神贯终始,正则要发,简明扼要的兵书;其内容要比传世本《孙子兵法》丰富得多,次序井然,而今天的传世本《孙子兵法》十三篇则是陈平、张良人为再一次删节次序错乱的本子。关于篇次,可以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同时能够得以验证。孙驰,孙武之长子,吴楚,柏举之战后入秦,不知所终。
三、《操典》五十四篇,为周齐平公锋将,孙操的一部兵书。这部书主要论述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军规、演练兵阵的实用性较强的一部兵书。是一部训练士卒,文武兼备之书,分为六典,即兵铨、兵斅、兵习、兵一命、兵对垒,每典八篇,共四十八篇。《操典》提出:“民不练为之乌合,士不练为之残格,将不练为之败格。”最后指出“善练者善战,善战者善变,善变者百战不殆”,之教练名言。孙操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齐平公年间,为孙武之孙,孙宾之祖,齐国勇士,初为三军锋将后以操练士卒为职。据说此书是孙操口述,齐平公派左史记录而成。
四、《孙宾兵法》八十九篇;又称兵法,齐孙兵法、齐孙子兵法。据《龙首兵目》和《鬼谷兵目》记载,初为八卷,八十八篇。为孙宾所著。汉初韩信序次时将孙宾生平与齐威王君臣问对以及与其师鬼谷仿笑子③先生之评语加入合成一篇,即第八十九篇“善守必攻篇”,自成第九卷,固定为九卷八十九篇图四卷。
此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皆录《齐孙子兵法》为八十九篇图四卷。该书主要论述论兵易道,兵中理,伐不义,应天、适地、合情谊、度己量抵、夺其爱、善守之兵、必善攻,是一部在前贤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长足发展的兵书。韩信次序三十五家时列次第九家。
孙宾④,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兵圣孙武第四代孙,孙操之子。年轻时,曾与庞涓,同拜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仿笑子门下,悟道学兵。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孙宾入魏,阴使毒计,处宾以膑刑,故时人又称孙膑。后经齐使秘密救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与马陵。主张易富民之道,强战胜之理,若战胜而强理立,故天下服矣!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认为“必攻不守,是最好的善守。” 后回鬼谷,时而云游不知所终。
五、《齐孙子兵法》十六篇,为孙宾的先师,日月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仿笑子,依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明确记载‘孙子十六篇’指的就是这部兵书。因为孙宾不仅是鬼谷仿笑子的学生,晚年又归隐鬼谷,故将‘齐孙子’十六篇归入道家。此书前三篇简介孙氏五代家族即“孙武、孙驰、孙操、孙先、孙宾”之兵学发展史,后十三篇辑《孙宾兵法八十八篇》之名理精华而成,与孙驰之《孙子兵法》十五篇有异曲同工之妙。仿笑子,又称鬼谷仿笑子,俗家即姓白名胜,史称白公胜,又称王孙胜,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著有《鬼谷仿生》,该书为一百一十八仿,图三卷、四百六十二图。该书卷一为“人仿”,卷二为“物仿”,卷三为“走兽仿”,卷四为“飞禽仿”。仿即仿效之意,该书为用间类书,自鬼谷仿生之后兵家必读之。从该书文辞来看,即春秋末期之鬼谷,当在鬼谷洞最原始之地,古庸城,即今天之湖南省、张家界市、崇山中央村一带。《申胥伐楚》三卷、三十六篇、三十六图,周楚人白胜所著。
六、《君臣篗兵》又名《十国君臣问对》,共八百七十五篇。韩信序次兵书时次家第二十三,初为十国左史记录而成,后尽入秦宫之郿邬“盖庐齐民问对”,分三部分:盖庐即阖闾,齐民即孙武。该书第一部分是吴王盖庐第一次接见孙武时之君臣问对,共十三个问题,书题吴王左史夫元录;该部分盖庐提出:“何为计?何为谋?何为形?何为势?何为争、何为战、何为变、何为实虚?何为处军?何为地形?何为九地?何为火攻?何为用间?”十三个问题,孙武一一简明扼要的作答。这十三个问题即是孙武之子孙驰 缩立 《孙子兵法》十五篇中之十三曰,但孙武回答的简明扼要,全文只有三千余字,看来这才是《孙子兵法》母本之雏形,也是见吴王之十三篇。
七、《君臣篗兵》之“盖庐齐民问对”之二,该部分是吴王盖庐第二次接见孙武时之君臣问对,盖庐提出:“如何得天之道?得地之利、得民之情、如何才能固城?如何才能九变得当?以及在九地作战之原则和变化使用等十三个问题”,这些内容在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有所反映。
八、《君臣篗兵》之“盖庐齐民问对”之三十二篇,书题吴王左史夫元录;该部分吴王盖庐第三次接见孙武时之君臣问对,盖庐提出:“何为君、臣、民和同之道?何为谋攻、谋战之道?何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一战而定?如何百战不殆?以及伐楚前之作为之策等十二个问题”,孙武一一作答。这些内容在《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所反映。
九、《齐君臣篗兵》之齐威王孙宾田忌问对,书题齐王左史姜书子名录;该书将齐威王君臣多次接见孙宾之问对合为一体,齐威王、田忌问了三十四个用兵问题,孙宾回答之辞。此书部分内容在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有所反映。
十、《孙子推算经》三推三十二算,书题战国卫将夏育著。本书依据《孙武兵法》八十一篇图九卷中之“三算”推演而成,实为对“三算”之发挥和注释,故书名又称《孙子三算经》。夏育,其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卫国人,勇士,传说能力举千斤,为用搏所杀。著作另有《观军容》七篇。
十一、《孙子算经》,三卷九篇,战国时鬼谷洞第十七代门徒云纪子注释。本书上卷叙述算筹之起源和法则,中卷举例说明算筹之分数法,下卷一次同余数位。提出“物不知数到物知数之演化过程,是兵家必知之法”,本书是对《孙宾兵法》之“实算”篇之注释和推衍。现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孙子算经》三卷本已非原著;云纪子,战国时人,同王诩、孙宾、庞涓同拜日月鬼谷洞第十六代洞主仿笑子门下。《孙宾兵法》“实算”虚为略算而实为定算也。
十二、《孙子兵法杂占》,为《隋书、经籍志著录》四卷。
十三、《孙武子行军气象杂占》八篇,为《九贤秘典》所收录。
十四、《孙子算经》二卷,为《隋书、经籍志》著录。
十五、《甄鸾孙子算经》三卷,为《旧唐书、艺文志》收录。
十六、《十家孙子会注》,宋吉天保辑,次数《宋史、艺文志》有著录,书名为《十家孙子会注》而书中实录十一家注,故又名《十一家注孙子》。这是一家是托名曹操、梁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梅尧臣、王皙、何氏与张预。此书刊于南宋孝宗年间,吉天保,其生卒生平不详。
十七、《孙子遗说》三十问答,宋、郑友贤撰。此书又名《十家注孙子遗说》,书中提出三十个问题,自问自答,自补十家之遗。
十八、《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二卷,《隋书、经籍志》有著录。
十九、《孙子阵图》一卷,《隋书、经籍志》有收录。以上两书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中之“八阵、十阵、略甲”有关,并有所发展。
二十、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就包括《孙子兵法》(即《孙子》十三篇)及其佚篇。简本除《地形》篇外,其余12篇文字均有发现。但与简同出的篇题木牍残片上,在《九地》篇题前书有《□形》。传本《孙子·九地》前一篇为《地形》,木牍的《□形》当即《地形》,由此看来,简本《孙子兵法》应是十三篇足本。佚篇共4篇,《吴问》篇记吴王与孙子关于晋国六卿军事、政治制度的问答。《黄帝伐赤帝》、《四变》、《地形二》三篇是分别是属于《孙武兵法》之启元、九变二、九地一的部分残文。
二十一、《孙子兵法佚文》,是当代著名学者,房立中先生从汉简本《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的有关孙武言论及文字材料。这些材料散见《左传》、《史记》、《潜夫论》、《文选》、《北堂书抄》、《通典》、《太平御览》等书籍之中,其中也包括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汉简《孙子》佚文。
甲午冬月、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西安古兵学研究会会长张敬轩撰文。
【笔者备注】:
①、以上孙氏兵法中,涉及到史籍不见记载的孙氏家族的族谱信息及失传兵法的概述内容描述,是张敬轩先生所收藏的, 家传兵书 阴山人 所撰写的《孙武兵法考行语》及相关其他家传兵书或存世兵书目录信息整理公布。(关于《孙武兵法考行语》目录及梳理说明详见附录五)
②、罗浮山:据宋谈钥《嘉泰吴兴志》记载,在乌程县(浙江吴兴县南)伍林村有伍子胥宅,“昔子胥逃难筑室于此,旧基尚存”(卷十八《事物杂志》)。“罗浮山在(长兴)县东二十五里”(《嘉泰吴兴志》卷四《山》)。宋吴兴郡长兴县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北,可见孙武在吴隐居之地与伍子胥至吴暂住之宅很相近。
③、仿笑子:传世文献记载,白公胜(?-前479年),芈姓,熊氏,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楚太子熊建之子。春秋时期历史人物。 白公胜之父熊建因遭费无极陷害,便携家人出逃,逃到郑国时遭郑国人杀害。其父死后,白公胜便从郑国逃到吴国,并在吴国居住了三十年之久。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封为白县(今河南息县东)县尹。惠王八年(前481年),晋国攻打郑国,尹子西率军救郑,白公胜对此很恼怒。 惠王十年(前479年),白公胜击败吴军后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郢,杀楚国大臣尹子西、司马子期、公子闾,劫走楚惠王,史称“白公之乱”,随后楚国大臣叶公沈诸梁,闻白公胜作乱,率方城外之军前来勤王。白公胜兵败,自缢而死。
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另据唐《元和姓繤》:“吴郡富春,吴孙子世居富春。坚、策、权。权为吴帝,生亮、休。富阳,孙武之后,世居富阳。”《史记》明确指出:“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司马迁肯定了孙武与孙膑之间的家族关系。而欧阳修等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孙膑是孙武的孙子,其云:(孙氏)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儿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书中所言的情况看,孙膑乃孙武之孙。可是,从可信的历史记载看,孙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孙子。其理由是:孙武的生年大约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470年之间,孙膑约生于公元前380年,约卒于公元前320年,二人相隔大约一百五十多年,从时间上看,孙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孙子,只可能是五代孙或六代孙,符合《史记》“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的说法。《新唐书》中记载的孙膑之父“世为富春人”,而《史记》中的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属于战国齐地,与富春相去1500里之多。《新唐书》对孙膑的记载未加任何官职、封号,《新唐书》一贯表明其人身份,如孙武为“将军”、孙生为“秦将”、孙盖为“汉中守”、孙知为“武新君”等,而《史记》中的孙膑官至军师。所有资料表明,《新唐书》所记载的孙武与孙膑关系不符合《史记》所载。《新唐书》出于谱牒,偶有记载失误,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诸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可见,《新唐书》记载此事有误,《史记》《汉书》《战国策》均为正史,更可信。所以,可以推断,孙膑不是孙武的孙子,可能为其五世孙或六世孙。--摘自《孙子千文》主编:南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