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关于本条的描述,一般的医家都认为是指的黄连汤的适应证是胸膈有热、脾胃有寒、上热下寒、腹痛下利的症状。但验之临床,我觉得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对黄连汤条文的解读更贴切。
黄煌说:“胸中有热”,非指胸内发热,而是说患者多有烦躁、失眠、心悸等。
再说“胃中有邪气”,胃中,多指心下,是上腹部;气,多为动的意思;所谓邪气,是指不正非常之反射或动作,如胃内撩扰不适,或呕吐,或胃中撑胀攻冲,或肠鸣如水声。
“腹中痛”,多指脐周或脐下疼痛,或如窒如胀,或如坠如结,或冷痛,或冲逆而痛。
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连汤适用的病症,或为腹中痛,或为呕吐,或为心悸,或为不眠等。但其人必定消瘦,肤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苔多白。其腹部多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其脉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这种人就是我所说的桂枝体质。黄连汤证就是桂枝体质患有黄连病。所谓的黄连病,就是心中烦,就是不得卧,就是心下痞,就是下利。
结合临证经验,我认为黄煌对黄连汤条文的诠释,更贴近黄连汤条文的本质。
关于本条的描述,一般的医家都认为是指的黄连汤的适应证是胸膈有热、脾胃有寒、上热下寒、腹痛下利的症状。但验之临床,我觉得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对黄连汤条文的解读更贴切。
黄煌说:“胸中有热”,非指胸内发热,而是说患者多有烦躁、失眠、心悸等。
再说“胃中有邪气”,胃中,多指心下,是上腹部;气,多为动的意思;所谓邪气,是指不正非常之反射或动作,如胃内撩扰不适,或呕吐,或胃中撑胀攻冲,或肠鸣如水声。
“腹中痛”,多指脐周或脐下疼痛,或如窒如胀,或如坠如结,或冷痛,或冲逆而痛。
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连汤适用的病症,或为腹中痛,或为呕吐,或为心悸,或为不眠等。但其人必定消瘦,肤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苔多白。其腹部多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其脉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这种人就是我所说的桂枝体质。黄连汤证就是桂枝体质患有黄连病。所谓的黄连病,就是心中烦,就是不得卧,就是心下痞,就是下利。
结合临证经验,我认为黄煌对黄连汤条文的诠释,更贴近黄连汤条文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