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有希的水瓶吧 关注:10,850贴子:119,601

读书笔记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见识和理智对我的人生很重要,基于此,新的一年,继续2025年的读书之旅,在这里记录下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01 23:49回复
    现在正在阅读《逃避自由》,由埃里希·弗洛姆所著,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主义制度的诞生对当时的社会自由民主制度造成了冲击,人们似乎并不会一直都维护社会自由民主制度。《逃避自由》是我今天买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这本书时偶然发现的,不知道两者间的内容要是对比起来会不会有一抹奇妙的色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01 23:54
    回复
      摘抄:我们被迫认识到数百万德国人那么如饥似渴地献出他们的自由,其热情不亚于当年为自由而斗争的他们的先辈们;他们非但不向往自由,反而想方设法竭力逃避它;另有数百万人则漠然置之,他们认为不值得为捍卫自由而牺牲。我们还认识到民主危机不仅仅是意大利或德国的特例,而是困扰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普遍问题。人类自由的敌人打什么旗号并没多大关系:反法西斯或直言不讳的法西斯旗号同样会威胁自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1 23:57
      收起回复
        好忙的一天,累死.瞄几眼就要撤退了.
        摘: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人与社会基本冲突对立的观念及传统的性恶论。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反社会的。社会必须驯化他,必须允许他直接满足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但社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净化并巧妙抑制人的基本冲动。在社会对人的自然冲动的压抑下,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被压抑的冲动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而且成为文化的人文基础,弗洛伊德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03 01:12
        回复
          感:有点儿像荀子的性本恶,应该可以这样说,社会的道德底线就是压抑人性的,比道德底线更低的法律底线反而却释放了部分人性。只要不触犯法律,道德低劣的人也能在社会中生存。按照这种说法,美国从六十年代兴起的性解放运动,应该可以看成一次释放些许人性的尝试。当时费洛伊德的部分思想被年轻人奉为“圭臬”,费洛伊德说:“所有的快乐都源自性快乐”、“精神官能症起源于不满足的人的性需求”等。这次性解放运动使美国家庭解体速度加快,离婚率飙升;混乱的家庭环境又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引起了整个社会基础的动荡。艾滋病和各种性病的泛滥也使这次性解放运动与“死亡”挂钩。在付出了这些代价后,九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开始反思,重新压抑人性,倡导和升华“保守”思想。电影《阿甘正传》的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也是当时美国青少年生活方面的一个缩影。对于费洛伊德有点混乱了,有时间还得系统读下费洛伊德的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3 01:35
          回复
            摘:所谓动态适应是指,譬如,一个孩子屈服于他严厉可怕的父亲,他实在太惧怕父亲了,不敢违抗,从而变成一个“好”孩子。他在自我适应环境需要时,发生了某些内在变化。他对父亲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敌意,但又必须压抑它,表达出来甚或清醒地意识到它,都十分危险。然而,这种被压抑的敌意,虽然没表达出来,但却成了他性格结构里的一个动态因素。它可能造成新的焦虑,并进而使他更加屈服;它也可能产生一种模糊的反抗,虽非针对任何个人,但实际上却针对整个生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3 21:04
            收起回复
              翻译有点儿不好,原文摘:Those strivings and character traits by which men differ from each other show a great amount of elasticity and malleability: love, destructiveness, sadism, the tendency to submit, the lust for power, detachment, the desire for self-aggrandizement, the passion for thrift, the enjoyment of sensual pleasure, and the fear of sensuality.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03 21:08
              回复
                摘:一个人,无论是麻风病人还是囚犯、罪犯抑或病人,他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找一个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伙伴。为满足生命自身的这个欲望,他竭尽全力,倾其所能,终生不渝。如果没有这种压倒一切的欲望,撒旦怎会找到伙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06 23:30
                回复
                  感:“与他人的交流是主要的减轻孤独恐惧的办法。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驶的孤独船只。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碰触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全然孤独和无助。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发现他人在同样的孤独和恐惧中,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就会转为对他人的同情,使我们不再那样惊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6 23:34
                  回复
                    翻译有点不好,原文摘:mean the concept that freedom characterizes human existence as such, and furthermore that its meaning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man’s awareness and conception of himself as an independent and separate being.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7 23:42
                    回复
                      摘: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这种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不等同于身体的接触。一个在物质意义上与世隔绝多年的个人可能在观念、价值或至少在社会模式上与外界相连,这些东西给他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反之,他或许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但却完全感到孤独,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其后果便是患以精神分裂症为典型代表的精神病,我们可以称这种在价值、符号、模式方面的缺乏联系为精神孤独。它与物质孤独一样难以忍受,而后者只在意味着精神孤独时才会无法忍受。精神上与世界相连可以有多种方式,斗室中信仰上帝的僧侣,牢囚中与战友同仇敌忾的政治犯在精神上是不孤独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1-09 23:48
                      回复
                        感:圣经里的“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以及启示录里末时代会有一个被逼迫的上帝的真教会等言语,都加强了基督教信徒们与耶稣的精神联系,即使孤独一人也肯冒着生命危险走遍四海传道,开辟了传教士精神。除了这种,如今信仰宗教的人信教原因之一是不是还包括对死亡的未知呢?信仰宗教的人数应该可以说是和科学发展程度呈反比的,因为科学发展使生存环境大幅改善,信仰宗教的人数就变少了,人们更加愿意相信科学。就拿如今彻底沦为宗教的基督教来说,中世纪卫生条件差,战乱频繁,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短暂的三十多岁,相比于现代,大众会更早地接触到死亡。人的本质是无法想象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死亡是未知的,科学又无法得出结论,玄学的例子又是部分非普遍,而人的心中都会忠于世界至少一件事物,如亲情,权力等,不愿意失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真诚的祷告。”耶稣彰显权柄显现神迹奇事,耶稣死亡后又复活向门徒显现以及启示录预言等等都是超越了死亡的事情,在当时死亡为“家常便饭”的年代特别吸引人。如今人的寿命大幅增长,死亡貌似又是挺远的事,所以现在是中老年人信仰宗教的比较多。假设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天灾人祸频繁,科学又无法解决生存问题时,死亡逼近,大众应该又会转向宗教,那时应该是各种宗教和邪教盛行的时候;但这只是暂时的,如同黑死病肆虐欧洲造成的信仰崩塌,宗教徒和邪教徒也照样会信仰崩塌,后悔纠错也没用,选择不可能不付出代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1-09 23:50
                        回复
                          摘:形象地说,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他无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了生命的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1-10 00:01
                          回复
                            感:“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人性的枷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1-10 00:03
                            回复
                              摘: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
                              抄:“一个人的想象力既是他痛苦的来源,又是他发展的动力”
                              摘:刺激当然存在,但满足的方式是“开放的”,即,他必须在各种行为模式中做出选择。
                              抄:“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弗兰克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1-12 2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