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就必须要区分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简单来说,外来物种不都是坏的,它们通过人类或外力的帮助,出现在了它们自己无法达到的区域;当其中的一些外来物种在新的“家乡”重建种群并繁衍,同时威胁或者破坏了本地生物多样性,才被称之为“外来入侵物种”。

张骞从西域引进的紫花苜蓿(mùxu)并没有破坏生态
不过呢,外来入侵的定义也不止局限于从国外入侵到我国,也可能从国内的某一地区入侵到了另一个地区。过去云南并没有鳙鱼,20世纪50年代鳙鱼被引入滇池及其他高原湖泊,结果迅速成为霸主,云南本土的大头鲤和滇池蝾螈等物种惨遭排挤,甚至几近绝迹。
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扁吻鱼更是深受其害。扁吻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而且仅存于塔里木水系中,更是少有的单属种鱼类。但就是这么珍贵的物种却濒临灭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实施北鱼南调和四大家鱼的推广,这使得大量的外来鱼类进入了博斯腾湖。

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全人工繁殖的扁吻鱼苗
举例来讲,当时从北疆额尔齐斯河引入贝加尔亚罗鱼、银鲫时无意带入了河鲈,河鲈适应性强,很快就成了博斯腾湖中最主要的小型凶猛性鱼类,它们不停吃扁吻鱼的鱼苗,最后让扁吻鱼落得濒临灭绝的下场。因此外来入侵的概念,是针对一个地区而言的。
我国是现在遭受生物入侵威胁最大和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有近800种,确认入侵农林生态系统的有638种。那这么多物种到底是怎么跋山涉水来到异国他乡的呢?
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途径主要有三种:有意引入、无意引入和自然扩散。
人类的有意引入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途径之一,直白点说就是这些物种本身有用处,因此有意把它们引进帮助人类。咱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也五花八门,引进外来物种的理由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些引入后变成了入侵物种。比如说引进了能提供毛皮,有经济价值的麝鼠和河狸鼠,结果它们偷偷挖掘洞穴,破坏河堤。

麝鼠生活在水域,善游泳
第二种是人类的无意引入,货物运输携带、船舶内的压舱水携带、旅游者携带、交通工具带入等都属于无意引入。在这样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物种也不可避免地被迫“出国”。比如说原产于我国的大闸蟹(中文学名中华绒螯蟹),它们就是随着船舶压舱水“偷渡”到了欧洲,欧洲的水域中没有它们的天敌,于是大闸蟹开始“横行霸道”,成为了当地的入侵物种。
山西运城的黄河大闸蟹
第三种就是自然扩散,是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物种入侵,例如通过风力、水流、气流等传入我国。不过自然扩散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地形的阻拦,所以它们也会“搭便车”,借助人类的力量漂洋过海。薇甘菊的种子细小而轻,就可以凭借风力远距离传播,再加上旅游者和交通工具的帮忙,就进入到了我国,成为了一名没有感情的“植物杀手”。

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善于攀援缠绕其他植物
说起这外来入侵物种为什么让大家恐慌,那就要说到它的三条“罪状”:破坏生态平衡罪、危害经济发展罪、危害人类健康罪。
以紫茎泽兰为例,它能入侵草场、林地等,挤走原有的植物。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土壤肥力下降,牧草减产,家畜没有食物可以吃,导致健康受损,从而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经济损失。

紫茎泽兰,沿公路入侵我国西南的外来物种
危害人类健康就更不用提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当时不少人在餐馆食用了未熟透的福寿螺,结果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福寿螺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如果不想让自己变成寄生虫的宿主,就千万不要吃没做熟的福寿螺(其实熟了也不好吃)。

生长的荷叶穿过福寿螺的壳
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基本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小龙虾(中文学名克氏原螯虾)作为入侵物种在某国泛滥成灾,每次这种新闻出现,大家都会默契的给出一个解决办法——派出王牌吃货出去吃光。

但是事实上你吃的那些小龙虾是人工养殖的,根本不是那些泛滥的小龙虾。野外小龙虾携带大量病菌,吃完会危害健康,所以不要以为咱们已经把小龙虾吃光了,它们依然还是入侵物种,别被美食蒙蔽了双眼。而且真的没有那么多干净卫生还好吃的入侵物种啊!

还有一些从我国走出去的入侵物种,不少人说让当地人吃掉,但是外国人的吃货属性可不像咱们一样拉满了。就比如说从我国引入到美国的亚洲鲤鱼,当时为了治理泛滥的亚洲鲤鱼他们也提出了吃这一方法,可惜的是他们只引进了亚洲鲤鱼,却没引进吃亚洲鲤鱼的使用说明书,红烧清蒸是一样没学来,水煮鱼、酸菜鱼、剁椒鱼头更不用提了。他们烹饪亚洲鲤鱼主要还是用了本士的吃法,比如说烤、炸等等,味道实在是一般,而且他们还不会吐鱼刺,这条吃货之路最终没能行得通。

张骞从西域引进的紫花苜蓿(mùxu)并没有破坏生态
不过呢,外来入侵的定义也不止局限于从国外入侵到我国,也可能从国内的某一地区入侵到了另一个地区。过去云南并没有鳙鱼,20世纪50年代鳙鱼被引入滇池及其他高原湖泊,结果迅速成为霸主,云南本土的大头鲤和滇池蝾螈等物种惨遭排挤,甚至几近绝迹。
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扁吻鱼更是深受其害。扁吻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而且仅存于塔里木水系中,更是少有的单属种鱼类。但就是这么珍贵的物种却濒临灭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实施北鱼南调和四大家鱼的推广,这使得大量的外来鱼类进入了博斯腾湖。

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全人工繁殖的扁吻鱼苗
举例来讲,当时从北疆额尔齐斯河引入贝加尔亚罗鱼、银鲫时无意带入了河鲈,河鲈适应性强,很快就成了博斯腾湖中最主要的小型凶猛性鱼类,它们不停吃扁吻鱼的鱼苗,最后让扁吻鱼落得濒临灭绝的下场。因此外来入侵的概念,是针对一个地区而言的。
我国是现在遭受生物入侵威胁最大和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有近800种,确认入侵农林生态系统的有638种。那这么多物种到底是怎么跋山涉水来到异国他乡的呢?
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途径主要有三种:有意引入、无意引入和自然扩散。
人类的有意引入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途径之一,直白点说就是这些物种本身有用处,因此有意把它们引进帮助人类。咱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也五花八门,引进外来物种的理由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些引入后变成了入侵物种。比如说引进了能提供毛皮,有经济价值的麝鼠和河狸鼠,结果它们偷偷挖掘洞穴,破坏河堤。

麝鼠生活在水域,善游泳
第二种是人类的无意引入,货物运输携带、船舶内的压舱水携带、旅游者携带、交通工具带入等都属于无意引入。在这样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物种也不可避免地被迫“出国”。比如说原产于我国的大闸蟹(中文学名中华绒螯蟹),它们就是随着船舶压舱水“偷渡”到了欧洲,欧洲的水域中没有它们的天敌,于是大闸蟹开始“横行霸道”,成为了当地的入侵物种。

山西运城的黄河大闸蟹
第三种就是自然扩散,是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物种入侵,例如通过风力、水流、气流等传入我国。不过自然扩散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地形的阻拦,所以它们也会“搭便车”,借助人类的力量漂洋过海。薇甘菊的种子细小而轻,就可以凭借风力远距离传播,再加上旅游者和交通工具的帮忙,就进入到了我国,成为了一名没有感情的“植物杀手”。

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善于攀援缠绕其他植物
说起这外来入侵物种为什么让大家恐慌,那就要说到它的三条“罪状”:破坏生态平衡罪、危害经济发展罪、危害人类健康罪。
以紫茎泽兰为例,它能入侵草场、林地等,挤走原有的植物。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土壤肥力下降,牧草减产,家畜没有食物可以吃,导致健康受损,从而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经济损失。

紫茎泽兰,沿公路入侵我国西南的外来物种
危害人类健康就更不用提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当时不少人在餐馆食用了未熟透的福寿螺,结果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福寿螺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如果不想让自己变成寄生虫的宿主,就千万不要吃没做熟的福寿螺(其实熟了也不好吃)。

生长的荷叶穿过福寿螺的壳
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基本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小龙虾(中文学名克氏原螯虾)作为入侵物种在某国泛滥成灾,每次这种新闻出现,大家都会默契的给出一个解决办法——派出王牌吃货出去吃光。

但是事实上你吃的那些小龙虾是人工养殖的,根本不是那些泛滥的小龙虾。野外小龙虾携带大量病菌,吃完会危害健康,所以不要以为咱们已经把小龙虾吃光了,它们依然还是入侵物种,别被美食蒙蔽了双眼。而且真的没有那么多干净卫生还好吃的入侵物种啊!

还有一些从我国走出去的入侵物种,不少人说让当地人吃掉,但是外国人的吃货属性可不像咱们一样拉满了。就比如说从我国引入到美国的亚洲鲤鱼,当时为了治理泛滥的亚洲鲤鱼他们也提出了吃这一方法,可惜的是他们只引进了亚洲鲤鱼,却没引进吃亚洲鲤鱼的使用说明书,红烧清蒸是一样没学来,水煮鱼、酸菜鱼、剁椒鱼头更不用提了。他们烹饪亚洲鲤鱼主要还是用了本士的吃法,比如说烤、炸等等,味道实在是一般,而且他们还不会吐鱼刺,这条吃货之路最终没能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