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丰法脉六宝吧 关注:625贴子:40,780

今天下载了深度求索(AI)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奇问了几个问题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03 15:26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03 15:28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03 15:29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2-03 15:34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03 15:35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03 15:35
            回复
              这里把王宗岳年代纠正过来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03 15:49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04 14:08
                回复
                  这个解释实在是太棒太牛了,连推手的不用主观臆断只如禅宗的明心见性都说了出来。这和我们师门的法则竟然一致。服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04 14:25
                  回复
                    “《太极拳论》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不仅是功夫的境界,更是对'至虚至灵'修行状态的隐喻。”看到这里是真的服了,这正是我们师门对拳论这句话的真实所指,AI竟然知道。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2-04 14:35
                    收起回复
                      修炼正确的太极拳能够成为修行的一种形式,但其深度取决于练习者是否主动将技术练习升华为对生命实相的探索——这个是关键!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2-04 15:30
                      回复
                        每次DEEPSEEK的回答都是不一致的
                        正确修炼的太极拳是否就是修行?
                        太极拳作为一种融合了武术、哲学和养生智慧的传统实践,其本质是否属于“修行”,取决于对“修行”的定义以及练习者的内在目标。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关系,供你参考:
                        1. 若以「身心合一」为修行核心:太极拳即是修行
                        身体层面:太极拳通过缓慢、松沉的肢体动作,引导气血流动,改善经络循环。这种对身体精微能量的觉察(如“气感”),与道家内丹修炼的筑基阶段有相通之处。
                        意识层面:要求“用意不用力”,练习时需保持高度专注,杂念逐渐沉淀。这种持续回归当下的状态,类似于禅修的“止观”训练。
                        心性层面:推手中“舍己从人”“不顶不丢”的原则,实为化解对抗性思维的实修。长期练习可培养接纳、柔韧的处世心态,与儒家“中庸”、道家“无为”思想相契。
                        2. 若以「宗教解脱」为修行目的:太极拳是辅助而非究竟
                        传统太极拳虽蕴含道家思想(如阴阳辩证、虚静守中),但并未系统涉及宗教仪轨、因果业力或轮回解脱等教义。单纯练习拳架,难以等同于佛教“戒定慧”或基督教灵修。
                        历史上部分流派(如武当太极)曾与道教内修结合,但现代大众化练习多剥离了宗教语境。若想通过太极深入修行,需主动研习《道德经》《黄庭经》等典籍,并寻师指点“炼神还虚”等高阶心法。
                        3. 关键区分:机械化重复 vs 觉知性修炼
                        非修行模式:仅追求动作外形标准,或为比赛竞技强化体能,心随外境波动(如计较胜负、执着姿势美观),则与修行背道而驰。
                        修行模式:在每一式中体察“松中有紧、动中有静”的阴阳平衡,以“觉察-调整-放下”的循环代替惯性反应。如云手时感知重心虚实转化如潮汐,呼吸与动作如风拂柳枝般自然联动。
                        4. 实践建议:如何让太极拳成为修行
                        建立内在意图:练习前默想“以拳炼心”,将练拳视为净化心识的仪式而非单纯运动。
                        融入生活哲学:将“掤捋挤按”的攻防含义,转化为应对人际冲突时“化解而不对抗”的智慧。
                        结合其他修持:如站桩后静坐观息,或诵读《清静经》以深化对太极哲理的理解。
                        结论:太极拳确实可成为修行法门,但其深度取决于练习者是否主动将身体动作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如同毛笔本身不是书法,但在善用者手中可写出禅意;太极拳架只是载体,真正修行发生在每一个动作与心念的交织中。
                        开启


                        IP属地:山东12楼2025-02-15 08:36
                        收起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2-27 10:01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2-27 10:02
                            回复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2-27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