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通勤党坐南城际也坐了半年 这是一个通勤党关于城际的一些想法
对于【并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城际,有没有必要上CRH6A 或者6节/8节车厢的列车?
根据我乘坐的区间内观察 南城际的客流,其实排除过节以外 其他时候都处于一种“细水长流”的状态
所谓的装满一车 其实是被漫长的发车间隔倒逼出来的 换句话说有相当多的乘客是在月台上等待了很久很久
而且漫长的发车间隔对于通勤人士来说绝对不算友好(错过班次的容错率过低),大车体对应的大转弯半径,大站台对于整个项目投资亦是负面因素
以后如果有规划新建【并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城际,牺牲车厢大小来降低站点及隧道造价、加密发车,是否为更好的选择?
考虑到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全部都按“以后会填满”的想法去设计线路,是对城市未来的不实际想法 从现实里的城市辐射范围考虑,对于市郊线及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城际线,在规划时,例如用早年3号线的3B而不是6B会否是更优解 压缩单节车厢的大小和月台的长度,换取发车间隔缩短30%~50%,可以更早地将站台的乘客运走,降低他们的等待时长,这种【并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线路选址决定客流量注定不会到溢出的水平,小车体完全可以满足需要,而且也更容易实际建设而不是在纸面上,由此类小编组高密度的城际铁路铺织的线路网,将会成为各种6节 8节车厢主干线路的有力补充
顺便一提 既然天河公园这么能挖 如果以后退休前能看到传说中的28支 28支的新塘站单独拆开,做成天河公园-新塘一站直达也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选项(考虑到现在广州还在炒增城概念 新塘实在是太远了)
对于【并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城际,有没有必要上CRH6A 或者6节/8节车厢的列车?
根据我乘坐的区间内观察 南城际的客流,其实排除过节以外 其他时候都处于一种“细水长流”的状态
所谓的装满一车 其实是被漫长的发车间隔倒逼出来的 换句话说有相当多的乘客是在月台上等待了很久很久
而且漫长的发车间隔对于通勤人士来说绝对不算友好(错过班次的容错率过低),大车体对应的大转弯半径,大站台对于整个项目投资亦是负面因素
以后如果有规划新建【并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城际,牺牲车厢大小来降低站点及隧道造价、加密发车,是否为更好的选择?
考虑到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全部都按“以后会填满”的想法去设计线路,是对城市未来的不实际想法 从现实里的城市辐射范围考虑,对于市郊线及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城际线,在规划时,例如用早年3号线的3B而不是6B会否是更优解 压缩单节车厢的大小和月台的长度,换取发车间隔缩短30%~50%,可以更早地将站台的乘客运走,降低他们的等待时长,这种【并非穿过都市核心区】的线路选址决定客流量注定不会到溢出的水平,小车体完全可以满足需要,而且也更容易实际建设而不是在纸面上,由此类小编组高密度的城际铁路铺织的线路网,将会成为各种6节 8节车厢主干线路的有力补充
顺便一提 既然天河公园这么能挖 如果以后退休前能看到传说中的28支 28支的新塘站单独拆开,做成天河公园-新塘一站直达也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选项(考虑到现在广州还在炒增城概念 新塘实在是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