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苏的丈夫回来了(好像是),就如同当时模仿的情景一样,苏先生为苏在电台点了一首《花样的年华》来庆生,随着歌声的响起镜头挪动,周与苏两人隔墙相坐,最后周给苏打电话邀请一起离开,而苏没接,回心转意后却发现周已离开。
未成的原因,我认为,首先社会的道德约束限制着苏无法丢弃道德观念,与人私奔。什么社会伦理,什么责任心,或者流言蜚语之类的,我认为总归一是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约束,二是人物本身性格的纠结与优柔寡断。最后苏来迟,或者苏故意来迟,这个人物就是纠结,在周等她的宾馆里独自流泪。
后面跟据剧情分析,苏在当时怀了周的孩子,苏也来新加坡找过周,拿走了周一直留着的苏的鞋子,周也知道她来过。
但这之后可能就是影视作品的特色了吧,或者是导演与我思考不同,摒弃书面语说点:真逆天啊,去了新加坡不能打电话在聊吗,那阿炳(周的朋友)都给你电话了和住址了,婚都离掉了,去找找能死吗,周的孩子是要生的,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舍不得帮孩子联系的,回了旧地眼泪是要掉的,柬埔寨碰到口是心非是必须的,太逆天了,感觉后面有点强行煽情了,不符合正常人思维,逆天。
关于苏人物的美,太美丽了太美丽了太美丽了真没什么词汇,就像平时看到绝世美景,只能惊呼一声“卧槽”。或者就像平时挺爱说话,碰见喜欢的女生却结结巴巴一句情话都说不出口,这种感觉。实在是写不出来。我只能说苏先生真逆天,这都能劈腿,也是无敌了(大拇指)。
彩蛋部分懒得写了
自我感慨,这种故事放当时那个年代,真挺离谱的,女性独立程度也不够,流言蜚语和社会舆论压力对婚内女性确实是一座大山,时代不同,命数不同,结局早就若隐若现了。
略感疲惫,所以就写到这了,关于电影的美,我是没什么辞藻能说的,想写的也很多,但这个电影的美占很大部分,眼神的交汇、欲言又止的表情、不经意间的肢体触碰,这些细微的情感表达,绝美,关于情感线和剧情,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就好似语文阅读理解,采访作者时作者自己都写不出正确答案,看了一些剧情解析,对于周对苏是复仇式的感情,我不是很认可,感觉电影还是自己品比较好吧,解析是真不想看,等有时间再看几遍,总有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