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确定当前航天产业投资的4大原则(不同意的请举手
):
(1)不要与spaceX竞争,而要与它合作;
(2)航天产业风险太大,一次发射失败或者卫星、航天探测器失控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风险,要想办法避免这些风险;
(3)随着星链入轨和越来越激烈的发射竞争,入轨成本将下降到~500 USD/Kg。伴随着ISS的提前退役,正在掀起民营太空站的基建热潮;
(4)太空产业还在早期,除了低轨通讯外,其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大国太空竞赛刺激的巨额政府投入。探月计划有就有很强的政府支持,但是更大的投资来自于太空军。
基于以上原理,让我们分析一下四家企业:Rocket lab, AST, Intuitive Machines和Redwire
(a)Rocket lab: 这家公司直接与spaceX的主力火箭F9竞争。其中子火箭就算今年低出来,要赶上F9的发射效率还需要很久(电子火箭这么多年发射频率都上不去),这样成本降不下来。更何况星舰可能比中子更先投入运营,到时候spaceX的所有星链都交给星舰发射,F9的巨大运力会被解放出来横扫商业发射市场。
(b)AST: 星舰出来后可以发射强悍的星链2.0卫星,任何与星链竞争的LEO星座都会被淘汰,或者苟延残喘而已。
(c)Intuitive Machines:这家公司太依赖登月计划了。但是在马斯克影响下,登月计划很可能会大幅度缩水(建个ISS那样的月球实验站就完事),而且方案也会修改。相信spaceX会在新方案里(例如地月通讯卫星网)抢到更大份额。而NASA的火星探测计划会加速。
(d)Redwire:这家就是卖铲子的,它很少独立拿到大合同,但在几乎所有NASA项目(包括火星车)都能分一份羹。当前的4大航天热潮都有redwire的用武之地,包括民营太空站、太空军事设施、月球基地和火星探索任务。而且由于这家公司不直接承包大项目,所以1-2次航天器失败给它造成的经济风险是非常低的(见上述航天产业投资第一性原理,第(2)项)。我曾经怀疑redwire整合所购公司的能力。但是从去年到今年的连续两起收购案看,所收购的新公司可以非常好地整合起来,而且其开辟的新领域也非常热门:将超低轨道(VLEO)天基与空基军事侦察和打击系统贯通起来。要知道VLEO是连spaceX也没有涉及的战略轨道资源,所以redwire的技术护城河是很深的,并且与LEO星盾系统形成了良好的搭配。

(1)不要与spaceX竞争,而要与它合作;

(2)航天产业风险太大,一次发射失败或者卫星、航天探测器失控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风险,要想办法避免这些风险;

(3)随着星链入轨和越来越激烈的发射竞争,入轨成本将下降到~500 USD/Kg。伴随着ISS的提前退役,正在掀起民营太空站的基建热潮;

(4)太空产业还在早期,除了低轨通讯外,其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大国太空竞赛刺激的巨额政府投入。探月计划有就有很强的政府支持,但是更大的投资来自于太空军。

基于以上原理,让我们分析一下四家企业:Rocket lab, AST, Intuitive Machines和Redwire

(a)Rocket lab: 这家公司直接与spaceX的主力火箭F9竞争。其中子火箭就算今年低出来,要赶上F9的发射效率还需要很久(电子火箭这么多年发射频率都上不去),这样成本降不下来。更何况星舰可能比中子更先投入运营,到时候spaceX的所有星链都交给星舰发射,F9的巨大运力会被解放出来横扫商业发射市场。

(b)AST: 星舰出来后可以发射强悍的星链2.0卫星,任何与星链竞争的LEO星座都会被淘汰,或者苟延残喘而已。

(c)Intuitive Machines:这家公司太依赖登月计划了。但是在马斯克影响下,登月计划很可能会大幅度缩水(建个ISS那样的月球实验站就完事),而且方案也会修改。相信spaceX会在新方案里(例如地月通讯卫星网)抢到更大份额。而NASA的火星探测计划会加速。

(d)Redwire:这家就是卖铲子的,它很少独立拿到大合同,但在几乎所有NASA项目(包括火星车)都能分一份羹。当前的4大航天热潮都有redwire的用武之地,包括民营太空站、太空军事设施、月球基地和火星探索任务。而且由于这家公司不直接承包大项目,所以1-2次航天器失败给它造成的经济风险是非常低的(见上述航天产业投资第一性原理,第(2)项)。我曾经怀疑redwire整合所购公司的能力。但是从去年到今年的连续两起收购案看,所收购的新公司可以非常好地整合起来,而且其开辟的新领域也非常热门:将超低轨道(VLEO)天基与空基军事侦察和打击系统贯通起来。要知道VLEO是连spaceX也没有涉及的战略轨道资源,所以redwire的技术护城河是很深的,并且与LEO星盾系统形成了良好的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