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引用自中华书局版《孙子兵法》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九变》是内容编排得较为混乱的一篇。此篇的篇题,以及篇中“五利”等词语,由于作者语焉不详,注释者难免聚讼纷纭。围绕着篇题“九变”,长期以来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意见:
第一种是“五变”说,以梅尧臣、张预等为代表。曹操在本篇“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的后面,注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曰‘五变’。”张预曰:“曹公言‘下五事’为五利者,谓‘九变’之下五事也,非谓‘杂于利害’以下五事也。”认为“九变”实为“五变”,指的是本篇开头“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五句,意谓军队在以上五种地形下机变灵活的作战原则。
第二种是“九变”说,以李筌、贾林、何廷锡为代表。贾林在“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的后面,注曰:“九变,上九事。将帅之任机权,遇势则变,因利则制,不拘常道,然后得其通变之利。变之则九,数之则十。故君命不在常变例也。”认为“九变”指的是“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九事,“君命有所不受”一句不在“九变”之列。《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的整理者亦支持此说。汉简有佚篇《四变》,整理者认为该篇“在解释‘途有所不由’等四句以后说:‘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变者,则弗行也。’据此,九变当指‘圮地无舍’至‘地有所不争’九事而言。”
第三种是“错简”说,以张贲、刘寅、赵本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军争篇》与本篇“简编错乱”,《军争篇》的末尾“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八句,与本篇开头“圮地无舍”一句,句型相近,原本蝉联一体,却被割裂措置。“高陵勿向”八句与“圮地无舍”一句合在一起,即为“九变”。
第四种是“泛指”说,以郭化若、杨丙安为代表。郭化若说:“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
第五种是“九地之变”说,以李零为代表。他指出:“今按‘九变’实即《九地》‘九地之变’。”“我有一种怀疑,《九地》可能是《孙子》各篇大体编定后,最后剩下来的材料,整理工作有点差,因此结构松散,前后重复。《九变》又是从《九地》分出来的一部分。”
如果本篇文字确实源自《九地篇》,那么“九变”应该指的是兵家在熟知各种地形的前提下,机动灵活地变换战法以战胜敌人。本篇的第二段有言:“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只有通晓“九变”原则的好处,才算懂得用兵,否则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利用地形之利。由此可知:依托不同的军事地形,强调灵活多变的战术原则,当是《九变篇》的主旨所在。
战术原则运用得当,便能实现既定的利益诉求。在追求战争利益的过程中,如果一味求“利”而不知“害”,便会导致亡国丧家的危险。孙子在本篇的第三段提出了“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观点,要求战争决策者辩证地看待“利”与“害”,不仅做到两者兼顾,还要能够化害为利,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导权。本篇最后一段概括出了军事将领有可能存在的“五危”,即五种致命的缺陷。“五危”是“兵家之灾”,能导致“覆军杀将”的恶果。显然,只有了解“五危”,克服“五危”,军事将领在人格建设方面,才能更好地领悟《计篇》中的“智”、“信”、“仁”、“勇”、“严”等各项标准的丰富内涵。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九变》是内容编排得较为混乱的一篇。此篇的篇题,以及篇中“五利”等词语,由于作者语焉不详,注释者难免聚讼纷纭。围绕着篇题“九变”,长期以来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意见:
第一种是“五变”说,以梅尧臣、张预等为代表。曹操在本篇“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的后面,注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曰‘五变’。”张预曰:“曹公言‘下五事’为五利者,谓‘九变’之下五事也,非谓‘杂于利害’以下五事也。”认为“九变”实为“五变”,指的是本篇开头“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五句,意谓军队在以上五种地形下机变灵活的作战原则。
第二种是“九变”说,以李筌、贾林、何廷锡为代表。贾林在“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的后面,注曰:“九变,上九事。将帅之任机权,遇势则变,因利则制,不拘常道,然后得其通变之利。变之则九,数之则十。故君命不在常变例也。”认为“九变”指的是“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九事,“君命有所不受”一句不在“九变”之列。《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的整理者亦支持此说。汉简有佚篇《四变》,整理者认为该篇“在解释‘途有所不由’等四句以后说:‘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变者,则弗行也。’据此,九变当指‘圮地无舍’至‘地有所不争’九事而言。”
第三种是“错简”说,以张贲、刘寅、赵本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军争篇》与本篇“简编错乱”,《军争篇》的末尾“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八句,与本篇开头“圮地无舍”一句,句型相近,原本蝉联一体,却被割裂措置。“高陵勿向”八句与“圮地无舍”一句合在一起,即为“九变”。
第四种是“泛指”说,以郭化若、杨丙安为代表。郭化若说:“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
第五种是“九地之变”说,以李零为代表。他指出:“今按‘九变’实即《九地》‘九地之变’。”“我有一种怀疑,《九地》可能是《孙子》各篇大体编定后,最后剩下来的材料,整理工作有点差,因此结构松散,前后重复。《九变》又是从《九地》分出来的一部分。”
如果本篇文字确实源自《九地篇》,那么“九变”应该指的是兵家在熟知各种地形的前提下,机动灵活地变换战法以战胜敌人。本篇的第二段有言:“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只有通晓“九变”原则的好处,才算懂得用兵,否则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利用地形之利。由此可知:依托不同的军事地形,强调灵活多变的战术原则,当是《九变篇》的主旨所在。
战术原则运用得当,便能实现既定的利益诉求。在追求战争利益的过程中,如果一味求“利”而不知“害”,便会导致亡国丧家的危险。孙子在本篇的第三段提出了“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观点,要求战争决策者辩证地看待“利”与“害”,不仅做到两者兼顾,还要能够化害为利,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导权。本篇最后一段概括出了军事将领有可能存在的“五危”,即五种致命的缺陷。“五危”是“兵家之灾”,能导致“覆军杀将”的恶果。显然,只有了解“五危”,克服“五危”,军事将领在人格建设方面,才能更好地领悟《计篇》中的“智”、“信”、“仁”、“勇”、“严”等各项标准的丰富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