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鸣鹿
拖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我终于找到事件来继续更新我的专题了,这也大概是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
lz现在做新闻传媒工作,平时真的时忙时闲,有的时候一天抬不起头来,有的时候一天连键盘都不用动一下。今天上午开完新闻发布会,报题单交上去后就没啥事了,星期五下午有稿子也发不出去了,闲着也是闲着索性一鼓作气把最后一期更新掉,然后再开一个新坑(bushi)。
践行诺言,今天给大家带来中国侧卫发展史,这个西伯利亚大小姐出嫁中国的故事。
以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上公开信息,如有错误请在跟帖中勘误,lz感激不尽。
侧卫来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三多的空军战机,但核心只是数千架20世纪50年代水平战斗机,包括歼-5,歼-6,少量歼-7和歼-8,使用的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25年左右,其中仿自米格-21的歼-7系列直至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达到技术成熟并大批量装备,而此时欧美苏等西方国家均已开始装备第(三/四)代战斗机,中国曾与法国有过采购幻影-2000的接触,但购买40架飞机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实际价位,最终放弃。同时,中美合作改进歼-8Ⅱ战机的“和平典范”计划在历时4年半,耗资近2亿美元后,最后也放弃。中国空军当时基本是一支没有任何远程能力的作战部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到从属于陆军作战体系的战略观念的影响,限制了航空兵的主动攻击能力,装备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又进一步放大了观念落后对战斗力产生的影响,规模庞大的作战飞机只能成为陆军炮兵的延伸。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苏联已经没有能力单独对抗美国,莫斯科开始寻求对北京的合作,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下半年,西方国家开始实行对华武器禁运。中国无法从欧美等西方国家获取武器装备和技术,在中苏关系缓和之后,苏联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引进来源。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通过空袭就把伊拉克百万大军彻底打垮,而当时伊拉克空军和防空部队的装备水平要比中国空军先进一代到一代半。那时候中国空军主力还是歼-6和少量的歼-7,而伊拉克军队装备的是米格-23,米格-25和米格-29,而且它的地面防空指挥系统在法国人帮助下已经实现了全面自动化。整体装备比中国先进的伊拉克空军在美军打击下迅速溃败,让中国空军倍感压力。
1990年,中央军委派出代表团访问苏联,洽谈军购事宜。中方参观了航展,流体研究所以及发动机研究所等各类机构,在航展上对米格29和苏27的机动印象深刻,于是向苏方提出了购买苏27的想法。
但是苏联依据自己的军队体系认为,中国空军一直装备的是米格系列战机(歼6和强5为米格19改进,歼7为米格21改进),所以在装备下一代战机时应当延续惯性装备米格29。中方提出购买苏27的想法与苏方想法大相径庭,于是否决了中方的购买方案,甚至“看都不让看一眼”
不可否认米格29是一款很不错的飞机,但是她载弹量小,航程短,是米高扬设计局专门为苏联的国土防空兵设计的一款前线战斗机,这对于有着同样大纵深的中国并不是一款合适的战斗机。中方没有放弃购买苏27的想法,于是一些曾经在苏联留学的代表团代表和苏方回忆起了共同革命的岁月,感染了苏方代表。在回国前收到了苏方的回复——苏联政府原则上允许中方购买苏27,于是侧卫来华正式敲定下来。
1990年12月28日,中国购买24架苏-27SK单座战斗机和苏-27UBK双座教练机的协定在北京签署,并达成继续引进24架苏-27意向的双边协议,苏-27SK型单座机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生产,UBK型双座飞机由伊尔库茨克航空生产联合公司(IAPO)生产。作为苏-27的首次出口,中国买到的苏-27在规格上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政治遗产,俄总统叶利钦也承诺会继续履行向中国出售苏-27的义务。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包括8架SK单座型和4架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的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领空,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芜湖空军基地。
1992年11月25日,剩余的12架苏-27SK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机场直抵芜湖空军基地。至此,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共计24架。
1995年12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再次率团访俄,坚持俄方对苏-27转让生产技术,作为引进生产线谈判的“筹码”,中方还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二批24架苏-27采购合同,原则同意完全以美元购买。最终,双方基本达成苏-27生产技术转让的协议。
1997年,沈飞开始着手建设苏-27sk的生产线,此时中国没有自己生产大推力发动机以及电子设备的能力,所以这一批飞机的所有发动机、雷达等均由俄方提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L-31F(三姨夫)涡扇发动机和N001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倒卡神器)。首批由沈飞生产的,大规模采用俄制零件的飞机被正式命名为歼-11,代号“应龙”,之后全部国产化的版本被称作歼-11A。
1998年12月16日,沈飞组装的歼-11成功首飞,由首席试飞员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同志执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也观摩了首飞过程。这标志着仿制苏-27工作的第一个胜利,也标志着侧卫体系在中国生根发芽花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开始。

(携带了苏/俄制R73与R27导弹的歼11,具有代表性的挖孔雷达罩,基本上可以作为是否使用N001的判断标准)
应龙在天
本着“先写楷书再写草书”的原则,也是彻底解决苏制机载设备的落后以及苏制弹药的落后问题,我国空军决定启动第二批国产歼11B的研制制造工作,主要是换装国产航空电子系统、玻璃化座舱、机载脉冲多普勒多功能火控雷达、机载武器换装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PL-8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发动机采有国产“太行”发动机,实现功能系统、机体结构材料与标准件的国产化,配套综合后勤保障系统、航空电子通用测试系统等。
2000年的中国,通过20多年改开,国内电子产业,精密加工,航电和雷达通讯技术突飞猛进。沈飞完全可以开发更好的双发重型战斗机。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2001年,中国正式开始研制歼-11B战斗机,要求是换装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1493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霹雳-12”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WS-10A涡扇发动机等,能够使用各种国产对地制导武器,技术标准与美国空军的F-15C战斗机基本相当,不过空军考虑到电传操纵系统涉及到难度较大的气动设计,决定使用仿制的苏-27SK飞控系统,但沈飞没有放弃,自筹资金完成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技术准备工作,试验获得了空军的认可,实现了歼-11B战斗机的全面国产化。
2003年歼-11B首飞,2007年正式定型投产,并在WS-10A研制成功后逐步换装国产发动机。歼-11B标志着我国的侧卫发展与俄罗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大迎角爬升的歼11B,图中的歼11B还没有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依然使用AL31F)
拖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我终于找到事件来继续更新我的专题了,这也大概是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
lz现在做新闻传媒工作,平时真的时忙时闲,有的时候一天抬不起头来,有的时候一天连键盘都不用动一下。今天上午开完新闻发布会,报题单交上去后就没啥事了,星期五下午有稿子也发不出去了,闲着也是闲着索性一鼓作气把最后一期更新掉,然后再开一个新坑(bushi)。
践行诺言,今天给大家带来中国侧卫发展史,这个西伯利亚大小姐出嫁中国的故事。
以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上公开信息,如有错误请在跟帖中勘误,lz感激不尽。
侧卫来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三多的空军战机,但核心只是数千架20世纪50年代水平战斗机,包括歼-5,歼-6,少量歼-7和歼-8,使用的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25年左右,其中仿自米格-21的歼-7系列直至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达到技术成熟并大批量装备,而此时欧美苏等西方国家均已开始装备第(三/四)代战斗机,中国曾与法国有过采购幻影-2000的接触,但购买40架飞机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实际价位,最终放弃。同时,中美合作改进歼-8Ⅱ战机的“和平典范”计划在历时4年半,耗资近2亿美元后,最后也放弃。中国空军当时基本是一支没有任何远程能力的作战部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到从属于陆军作战体系的战略观念的影响,限制了航空兵的主动攻击能力,装备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又进一步放大了观念落后对战斗力产生的影响,规模庞大的作战飞机只能成为陆军炮兵的延伸。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苏联已经没有能力单独对抗美国,莫斯科开始寻求对北京的合作,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下半年,西方国家开始实行对华武器禁运。中国无法从欧美等西方国家获取武器装备和技术,在中苏关系缓和之后,苏联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引进来源。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通过空袭就把伊拉克百万大军彻底打垮,而当时伊拉克空军和防空部队的装备水平要比中国空军先进一代到一代半。那时候中国空军主力还是歼-6和少量的歼-7,而伊拉克军队装备的是米格-23,米格-25和米格-29,而且它的地面防空指挥系统在法国人帮助下已经实现了全面自动化。整体装备比中国先进的伊拉克空军在美军打击下迅速溃败,让中国空军倍感压力。
1990年,中央军委派出代表团访问苏联,洽谈军购事宜。中方参观了航展,流体研究所以及发动机研究所等各类机构,在航展上对米格29和苏27的机动印象深刻,于是向苏方提出了购买苏27的想法。
但是苏联依据自己的军队体系认为,中国空军一直装备的是米格系列战机(歼6和强5为米格19改进,歼7为米格21改进),所以在装备下一代战机时应当延续惯性装备米格29。中方提出购买苏27的想法与苏方想法大相径庭,于是否决了中方的购买方案,甚至“看都不让看一眼”
不可否认米格29是一款很不错的飞机,但是她载弹量小,航程短,是米高扬设计局专门为苏联的国土防空兵设计的一款前线战斗机,这对于有着同样大纵深的中国并不是一款合适的战斗机。中方没有放弃购买苏27的想法,于是一些曾经在苏联留学的代表团代表和苏方回忆起了共同革命的岁月,感染了苏方代表。在回国前收到了苏方的回复——苏联政府原则上允许中方购买苏27,于是侧卫来华正式敲定下来。
1990年12月28日,中国购买24架苏-27SK单座战斗机和苏-27UBK双座教练机的协定在北京签署,并达成继续引进24架苏-27意向的双边协议,苏-27SK型单座机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生产,UBK型双座飞机由伊尔库茨克航空生产联合公司(IAPO)生产。作为苏-27的首次出口,中国买到的苏-27在规格上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政治遗产,俄总统叶利钦也承诺会继续履行向中国出售苏-27的义务。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包括8架SK单座型和4架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的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领空,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芜湖空军基地。
1992年11月25日,剩余的12架苏-27SK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机场直抵芜湖空军基地。至此,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共计24架。
1995年12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再次率团访俄,坚持俄方对苏-27转让生产技术,作为引进生产线谈判的“筹码”,中方还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二批24架苏-27采购合同,原则同意完全以美元购买。最终,双方基本达成苏-27生产技术转让的协议。
1997年,沈飞开始着手建设苏-27sk的生产线,此时中国没有自己生产大推力发动机以及电子设备的能力,所以这一批飞机的所有发动机、雷达等均由俄方提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L-31F(三姨夫)涡扇发动机和N001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倒卡神器)。首批由沈飞生产的,大规模采用俄制零件的飞机被正式命名为歼-11,代号“应龙”,之后全部国产化的版本被称作歼-11A。
1998年12月16日,沈飞组装的歼-11成功首飞,由首席试飞员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同志执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也观摩了首飞过程。这标志着仿制苏-27工作的第一个胜利,也标志着侧卫体系在中国生根发芽花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开始。

(携带了苏/俄制R73与R27导弹的歼11,具有代表性的挖孔雷达罩,基本上可以作为是否使用N001的判断标准)
应龙在天
本着“先写楷书再写草书”的原则,也是彻底解决苏制机载设备的落后以及苏制弹药的落后问题,我国空军决定启动第二批国产歼11B的研制制造工作,主要是换装国产航空电子系统、玻璃化座舱、机载脉冲多普勒多功能火控雷达、机载武器换装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PL-8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发动机采有国产“太行”发动机,实现功能系统、机体结构材料与标准件的国产化,配套综合后勤保障系统、航空电子通用测试系统等。
2000年的中国,通过20多年改开,国内电子产业,精密加工,航电和雷达通讯技术突飞猛进。沈飞完全可以开发更好的双发重型战斗机。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2001年,中国正式开始研制歼-11B战斗机,要求是换装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1493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霹雳-12”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WS-10A涡扇发动机等,能够使用各种国产对地制导武器,技术标准与美国空军的F-15C战斗机基本相当,不过空军考虑到电传操纵系统涉及到难度较大的气动设计,决定使用仿制的苏-27SK飞控系统,但沈飞没有放弃,自筹资金完成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技术准备工作,试验获得了空军的认可,实现了歼-11B战斗机的全面国产化。
2003年歼-11B首飞,2007年正式定型投产,并在WS-10A研制成功后逐步换装国产发动机。歼-11B标志着我国的侧卫发展与俄罗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大迎角爬升的歼11B,图中的歼11B还没有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依然使用AL3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