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0,470贴子:73,721,141
  • 13回复贴,共1

【转】同样是分裂期,为什么魏晋南北朝远长于五代十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段大规模分裂时期,两者均因中央集权崩溃陷入割据,但前者绵延近四百年,后者仅七十余年便归于统一。即使将唐代藩镇割据(755年安史之乱至907年唐朝灭亡,152年)与五代十国合并计算,分裂总时长也只有224年,仅为魏晋南北朝总时长的约60%。这不禁让人疑惑,同样是中央集权崩塌的大分裂时期,为什么魏晋南北朝要远长于五代十国呢?这一切还要从两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南北力量对比说起。
士庶天隔与庶民崛起:社会阶层的嬗变
魏晋至五代十国时期,社会阶层经历了从“门阀垄断”到“庶族崛起”的深层变革。这一过程不仅体现着中古时期政治权力的转移逻辑,也折射出社会组织形态以及皇权力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恰恰是割据与统一形势转变的推动力量。
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于延康元年(220)由魏文帝曹丕与陈群共同确定,原本是针对东汉末年察举制崩坏沦为豪强垄断仕途工具的情况,以“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选拔一批符合曹魏统治者要求的人才,但之后却也如同察举制一般为豪强把持,演化为“计资定品”的世袭工具。其时,士族通过“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即使才学不高,也能凭借家族势力成为高官,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封闭体系,东汉末年如同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家族将手中的政治特权扩张到经济领域,将原本的占田荫客制进一步固化,“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形成“虽朝代迁革,而门户不坠”的独立政治集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2 15:35回复
    这一点在南北朝屡见于各大士族。例如陈郡谢氏,东晋时期有名相谢安、名将谢玄,即使到寒人开始上升的宋、齐、梁、陈之际,仍然涌现出谢灵运、谢朓这样可以出任地方高官的知名文人。世家大族的浮沉不与王朝相始终,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力量。
    士族往往初始于地方,在自身力量壮大的同时,也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手段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魏晋时期,士族对地方的控制建立在庄园制经济与部曲私兵的基础上。士族在大量占据田地的同时,豢养了蔚为可观的部曲力量,如琅琊王氏“封山占泽”、陈郡谢氏“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形成了“宗族部曲,布在州郡”的军政复合体。这种“兵民合一”的部曲制度,使得士族能够“跨州连郡,盘根错节”,即便中央政权更迭,地方根基依然稳固。
    以谯国桓氏为例,自永和元年(345)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后,历经桓冲、桓玄,桓氏家族一直牢牢掌控荆州大权。在桓温去世后,东晋朝廷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但桓氏在荆州的部曲、庄园及门生故吏网络未遭破坏,桓温之子桓玄仍被视为当地的“隐形领袖”。隆安三年(399),桓玄杀殷仲堪,夺取荆州军政大权,东晋朝廷只能无奈承认。即使在桓玄败亡后,桓温的侄孙桓振仍能在荆州纠集旧部,力图反叛,尽管其不久之后于义熙元年(405)兵败而亡,桓氏家族退出历史舞台。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22 15:35
    回复
      虽然在南朝之时,已经出现“寒人掌机要”的情况,但直至隋唐科举制的出现,才逐步终结了士族对于官爵的垄断。武则天时期“务擢寒俊”,至德宗朝“进士为士林华选”,提拔了一大批出身寒门的读书人进入仕途,门阀士族昔日“四房十相”的盛况不再,代之而起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寒士群体。唐末黄巢起义后,“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白马驿之祸更是彻底扫灭士族余晖。
      晚唐以降,随着庄园制经济的崩溃,部曲制度彻底瓦解。魏晋之时“客皆注家籍”的稳定主从关系不复存在,转而兴起的是职业雇佣兵体系,往昔部曲对于主家的绝对服从与效死被兵将之间的利益交换取代。后唐“银枪效节军”叛乱、后晋“挂甲钱”引发的兵变,显示军队已异化为利益集团,假若将帅不能满足军人群体的利益诉求,就会被军人驱逐乃至杀害,所谓的“兵骄则逐帅”现象屡见记载,导致“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加之新兴的武人集团失去了士族庄园式的经济基础,对地方的统治完全依靠军事威慑,如同魏晋时期那样一个或几个家族能够长期稳固割据地方的局面彻底沦为明日黄花。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22 15:37
      回复
        政治关系转变背后的因素是经济基础的变化。魏晋至晚唐五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模式经历了从士族庄园制经济向富民契约庄园制经济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也消解了长期割据地方的基础。
        如上所述,魏晋世族庄园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军事复合特征。士族通过政治权力,强行占有了大量田地,同时获得荫附特权,形成独立于国家户籍体系的人口控制网络。例如陈郡谢氏家族在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始宁墅占地“南北两山,田连阡陌”,荫蔽佃客数百家,形成“僮仆千人,部曲数万”的私属人口体系。庄园内设有冶铁、纺织、制盐等作坊,粮食、布帛、器具均自产自用。依附民世代为谢氏耕作,无需向国家缴纳赋税或服役。谢灵运《山居赋》记载庄园“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完全脱离国家经济体系。这种经济独立性甚至使其在刘宋政权打压谢氏时,仍能维持地方武装割据。
        而朝廷对此的态度也十分暧昧。为了加强集权,司马睿曾于太兴元年(318)、太兴四年(321)两次下诏“隐实户口”,要求地方官清查被士族隐匿的佃客和流民,又制定“给客制度”对士族隐匿人口给予限制,但这些规定往往流为空文。为了笼络士族,朝廷又将本属国家的屯田民批量赐予门阀。如王导获赐“客三千户”,谢安得“客千二百户”,这些人口从此脱离国家户籍。更荒诞的是,赐客数量往往超过法定占田限额(如一品官占田50顷、荫客15户),朝廷却默许士族超额荫蔽。据《南齐书·州郡志》载,建康周边60%的农业人口被士族庄园荫蔽,导致国家财政长期空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22 15:39
        回复
          不独南朝如此,北朝士族隐匿人口的现象也不遑多让。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李冲奏称宗主督护制下“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畸形的户籍制度与强大且独立的士族庄园经济叠合,加之附生于庄园制经济的部曲制度,使得士族庄园内部能够“昼夜警备,不异军府”,形成一个个封闭王国,成为长期割据的基石。
          而此后唐代均田制瓦解与两税法实施,彻底改变了庄园经济的运行逻辑。天宝年间“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至建中元年(780)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到宋代,土地经营进入契约化阶段,之前“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传统逐渐消失,拥有劳动力的“无田小民”得以“假田于富人”,即普通佃户可以与地主经过协商谈判,形成“明立契约”的租佃关系。他们与田主之间并非士族庄园制之下的主从关系,而是依靠订立契约建立的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佃户向田主承担的不是无限制的义务责任,而是契约规定的有范围和时间期限的义务。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魏晋南北朝式持久割据的基础逐渐消失消失。
          魏晋时期,南北长期对峙的底层逻辑除了前面所述的社会阶层与经济基础的原因外,南北双方政权实力的接近也是重要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较为统一。自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建立东晋,执政的各个家族不断整合江南,形成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格局,同时通过侨置郡县赋予北方移民特权,客观上也吸引了北民南渡。长期稳定发展使得南方“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拥有充足的实力对抗北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22 15:40
          回复
            而此时的北方虽长期陷于战乱,但其军事强盛,始终成为南方的战略威胁。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刘渊“控弦四十万”,羯族石勒“甲士精强,号令严明”,即便未形成持久统一,其骑兵优势仍使南方北伐屡屡受挫。刘裕北伐功亏一篑,表面看上去是“将士思归,人情离阻”,实际原因除了作为心腹留守建康的刘穆之去世之外,也与此时拓跋嗣、赫连勃勃等人拥有的强大军事实力有关。以步兵为主、依靠水运维系后勤的东晋-南朝军队在进入关中后,面对高机动性的北方骑兵缺少予以歼灭性打击的良策,最终不得不拱手让出业已占领的北方土地。军事力量对比的平衡成为魏晋时期南北双方维持均衡的直接原因。直到北魏崛起后,拓跋氏逐步统一北方,政治统一叠加经济改革,游牧战力与农耕经济相加,释放出了巨大的战略优势,加之南方在“侯景之乱”后国力羸弱,南北对峙的局面才最终被打破。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22 15:41
            回复
              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虽经济持续发展,但十国政权“各据方镇,互相吞噬”,互不统属。虽有南唐一度“跨有江淮,地方数千里”,终因“兵费浸广,赋敛苛重”,国力折损。反观北方政权,虽更迭频繁,但后唐、后晋、后周基本维持局部统一,后周世宗更通过“简选骁勇,裁汰老弱”,打造出“殿前诸班,人百其勇”的精锐禁军。这种职业化军队与南方“承平既久,士卒骄惰”形成鲜明对比。后周显德二年(955)的高平之战,北汉与契丹联军被后周“铁骑冲突,如沸汤沃雪”,更显示出后周政权军事实力的强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22 15:41
              回复
                南北对峙与南北归一,表面是征伐与兼并,背后则是各自政权对自身所属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的整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因社会阶层、经济方式、国力对比的原因而维持动态平衡;而五代时期,社会阶层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消解了割据的政治、经济因素,加之北方的集权与南方的分裂形成的南北双方巨大的国力差距,最终没有形成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的均势格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22 15:41
                回复
                  这是还没学透啊,1、西晋桶一过;2、五代宋辽金才是对应的魏晋南北朝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22 16:31
                  回复
                    因为魏晋南北朝在前,五代十国在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3-29 15:01
                    回复
                      你当然要从安史之乱开始算啊,怎么能从唐灭亡开始算呢?安史之乱后就开始听调不听宣了。


                      IP属地:湖南11楼2025-03-29 18:01
                      收起回复
                        因为五代十国是从唐皇倒台开始计算的,实际上前面也乱了很久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3-29 18:44
                        回复
                          五代十国也没有一统啊??南北怂也算一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3-29 1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