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半年,准确来说从保研开始算是读研一年半,回望走过来这些路,想想当初的自己,感慨颇多,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如果有人能看到,或许能提供些许参考意义。
先从导师说起吧。
找导师是一件极其依靠个人运气以及个性化的事情,尤其是在入学前选导师。虽然流程上是双向选择,但是由于巨大的信息差,你无法通过简历、论文、几次聊天、几面之缘、他人评价等来准确判断这个导师适不适合你。甚至你还可能被导师骗进来。
我见过有些同学将导师的各种情况制作成详细的excel,然后给老师每一项打分,综合评价后依然选择了一个很坑的老师的。
所以你大概率在入学前、甚至入学后短时间相处后都不能了解你选的导师究竟好不好。虽然是靠运气,但是还是有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坑可以引起你的警示,帮助你过滤掉一些极大可能是巨坑的导师。
目前我觉得能包括以下四点这个导师就已经很好很好了:
1、不卡毕业;2、指导论文;3、嘴巴不臭;4、能帮忙找工作。
图片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我个人觉得挑选导师可以参考的建议:
1、面相
2、性别
3、年龄
4、学历
5、科研成果
6、承担课题
7、所获奖项及荣誉
8、和导师联系
9、通过师兄师姐了解导师
暂时想到这么多,以后如果还有想到的或者遇到的再补。
最后我想说,知晓了这些事情和避开这些坑就能帮助你作出100%正确的选择吗,未必。外部因素及机遇或许比知晓这些事情更重要。甚至有些路,别人劝你走不通,你不会信的,你必须要自己尝试去走走,才能发现你走不通。
知晓这些,是让你在作出选择时多一些斟酌和考量,多一些真正的思考和个人判断,综合考虑,作出适合自己的、让未来的自己没那么后悔的决定,不陷入当初为什么不慎重考虑的自责及内耗中,就有更多时间和勇气直面及解决当下的困境。
朋友们,人生很长却也很短,青春更是稍纵即逝,有且仅有一次,不要稀里糊涂就把最好的年纪投资在任何一个极其草率的决定上了。祝大家都有一个光明且有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