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学地理的朋友聊天,突然发现一件让我大跌眼镜的事。吃饭的时候我看见她在用ArcGIS做的社区暴雨内涝风险图,结果她跟我说:“这个淹没模拟的缓冲区半径设置有问题吧?”
我随口反驳:“叠加了十年降雨极值、NDVI植被指数和DEM数字高程模型,用水文模块计算地表径流累积量,再结合地下管网数据做空间插值,完全符合大卫·哈维在《地理学中的解释》里说的‘空间正义’分析框架啊。”
结果她反问我:“咱俩谁是学地理的?”
好家伙,这反问杀得我措手不及。
但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身边也有人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一直以为会画地图的人在空间思维方面都差不多(GIS考证失败的,经常自卑QAQ)
其实,在她刚提到“缓冲区半径”的时候,我的脑子自动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用Python脚本批量处理栅格数据时坐标系未统一导致的矢量偏移,老年活动中心门口2.5米宽的人行道在克里金插值中被平滑成连续曲面,台风过境时东南坡向谷地因焚风效应形成的局地降雨盲区……哦,这涉及沃尔多·托布勒的地理学第一定律“万物皆相关,但近处的事物比远处的更相关”。(是这个名字吗?记不清了)为什么等高线密度阈值要设0.5米?让我看看,难道没考虑LiDAR点云数据在建筑物边缘的脉冲噪点?欸,不对……这个热力图怎么显示幼儿园和化工厂在500米范围重叠,叠加分析时是不是忘了用掩膜提取居住用地属性?
短短几秒钟,我脑子里就跳出了这些信息而这些推理对我来说,就像是墨卡托投影必然扭曲高纬度区域一样自然,根本不需要打开ArcMap,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
但让我意外的是,我朋友居然会沉默。难道这种从等高线跳到社会脆弱性指数的空间直觉不是人人都有的吗?朋友是另一所985的地理信息科学国赛金奖得主。我只是一个炒饭的,而且从🦊专辍学后再没碰过遥感影像,想知道这种能力是只有我有吗
参考文献:
[1]小红薯用户. 论为什么我能联想到范德华力而我朋友不能[OL]. 小红书. 2025, 4(1).

我随口反驳:“叠加了十年降雨极值、NDVI植被指数和DEM数字高程模型,用水文模块计算地表径流累积量,再结合地下管网数据做空间插值,完全符合大卫·哈维在《地理学中的解释》里说的‘空间正义’分析框架啊。”
结果她反问我:“咱俩谁是学地理的?”
好家伙,这反问杀得我措手不及。
但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身边也有人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一直以为会画地图的人在空间思维方面都差不多(GIS考证失败的,经常自卑QAQ)
其实,在她刚提到“缓冲区半径”的时候,我的脑子自动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用Python脚本批量处理栅格数据时坐标系未统一导致的矢量偏移,老年活动中心门口2.5米宽的人行道在克里金插值中被平滑成连续曲面,台风过境时东南坡向谷地因焚风效应形成的局地降雨盲区……哦,这涉及沃尔多·托布勒的地理学第一定律“万物皆相关,但近处的事物比远处的更相关”。(是这个名字吗?记不清了)为什么等高线密度阈值要设0.5米?让我看看,难道没考虑LiDAR点云数据在建筑物边缘的脉冲噪点?欸,不对……这个热力图怎么显示幼儿园和化工厂在500米范围重叠,叠加分析时是不是忘了用掩膜提取居住用地属性?
短短几秒钟,我脑子里就跳出了这些信息而这些推理对我来说,就像是墨卡托投影必然扭曲高纬度区域一样自然,根本不需要打开ArcMap,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
但让我意外的是,我朋友居然会沉默。难道这种从等高线跳到社会脆弱性指数的空间直觉不是人人都有的吗?朋友是另一所985的地理信息科学国赛金奖得主。我只是一个炒饭的,而且从🦊专辍学后再没碰过遥感影像,想知道这种能力是只有我有吗

参考文献:
[1]小红薯用户. 论为什么我能联想到范德华力而我朋友不能[OL]. 小红书. 2025,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