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之前下定决心要对动作体系进行大改。原因是成绩到了瓶颈期,而且我十分沮丧的发现,在两年断断续续的练习当中,真正的骨骼支撑,直线用力其实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3年中下旬的时候就在贴吧里面发了完美300打到250,甚至260的分享贴,当时感到非常得意。但是在整个24年当中,感觉射准成绩就像坐滑梯一样不进反退。一度让我十分灰心丧气。18米的80半靶打的天女散花,完美300一直在190-220之间来回徘徊,以至于动摇了我对射箭的坚持。
时间进入到2025年,痛定思痛下决定修改动作体系。先前的动作是平行式站位。存在人正弓斜 ,勾弦拧弦,前肩耸肩,肌肉支撑导致撒放后甩弓,坠前手,后手外撒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开始重温美猎大师课,尝试学习基于ksl体系的开放式站位斜弓动作。发现成效很大。开放性站位的稳定性比平行式站位来的要好。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基本上改掉了人正弓斜导致的勾弦手扭弦问题。初步建立了骨骼对齐和骨骼支撑,虽然尚不稳定,但是已经大大增强了开弓后保持的稳定性,并基本克服了前手耸肩和撒放后下坠的问题。可惜后手方面还存在外撒的问题,可见直线和对称用力还存在不足之处。
今年还进行了器材的更新,出掉了我的收割者+m片35磅rf5,订购了19寸顿悟和l片35磅bp2,届时全弓长将会达到64寸。只是还没到货。
由于旧弓出的太早而新弓未到,这段时间我不得不借用朋友的金属灵云进行练习。在缺乏“高科技”的加持下开始重构动作体系。
一开始确实很不适应,灵云60寸的全长对于我29.7的amo拉距来说属实是捉襟见肘,每次拉到后段,都能听到弓片的异响
而且由于弓片掉磅的关系,我之前配给我实拉35磅的rf5的600挠箭对于这把灵云有些偏硬。
在一个多月的练习中我逐渐摸清了灵云这把弓的脾气,并且开始逐步重构我那被打碎了一地的动作体系。完美300从刚拿上灵云的189,逐步提升到251。用最入门的器材和一打不太匹配的箭,我已经打回了我曾经用价格七倍于它的器材打出的成绩,技术动作的进步可见一斑。希望接下来可以再接再厉吧,也很期待顿悟+bp2的组合可以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23年中下旬的时候就在贴吧里面发了完美300打到250,甚至260的分享贴,当时感到非常得意。但是在整个24年当中,感觉射准成绩就像坐滑梯一样不进反退。一度让我十分灰心丧气。18米的80半靶打的天女散花,完美300一直在190-220之间来回徘徊,以至于动摇了我对射箭的坚持。
时间进入到2025年,痛定思痛下决定修改动作体系。先前的动作是平行式站位。存在人正弓斜 ,勾弦拧弦,前肩耸肩,肌肉支撑导致撒放后甩弓,坠前手,后手外撒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开始重温美猎大师课,尝试学习基于ksl体系的开放式站位斜弓动作。发现成效很大。开放性站位的稳定性比平行式站位来的要好。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基本上改掉了人正弓斜导致的勾弦手扭弦问题。初步建立了骨骼对齐和骨骼支撑,虽然尚不稳定,但是已经大大增强了开弓后保持的稳定性,并基本克服了前手耸肩和撒放后下坠的问题。可惜后手方面还存在外撒的问题,可见直线和对称用力还存在不足之处。
今年还进行了器材的更新,出掉了我的收割者+m片35磅rf5,订购了19寸顿悟和l片35磅bp2,届时全弓长将会达到64寸。只是还没到货。
由于旧弓出的太早而新弓未到,这段时间我不得不借用朋友的金属灵云进行练习。在缺乏“高科技”的加持下开始重构动作体系。
一开始确实很不适应,灵云60寸的全长对于我29.7的amo拉距来说属实是捉襟见肘,每次拉到后段,都能听到弓片的异响

在一个多月的练习中我逐渐摸清了灵云这把弓的脾气,并且开始逐步重构我那被打碎了一地的动作体系。完美300从刚拿上灵云的189,逐步提升到251。用最入门的器材和一打不太匹配的箭,我已经打回了我曾经用价格七倍于它的器材打出的成绩,技术动作的进步可见一斑。希望接下来可以再接再厉吧,也很期待顿悟+bp2的组合可以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