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非常tmd扯淡了。德国和协约国签订《贡比涅协定》的前提是基于:
1、1916年爆发了芜菁之冬、屠猪事件。德国因为失去非洲殖民地与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海上航线,国内的供应和补给系统已经濒临崩溃。平民的油脂、肉类摄入得不到保障了。而到了1918年,连德国军队的食物补给也保障不了,得靠萝卜等作物充当口粮了。到1918年,德国的农业收成比1913年低了50%,农业经济已经崩溃。就算可以通过《布列斯特条约》购买沙俄的粮食,但是如何运到德国国内?俄国铁路和德国铁路不兼容,当时的俄国铁路运输效率也算不上很发达。根本吃不上粮食。那么神秘术能当饭吃吗?如何供应那么多人的饮食?
2、经过1914-1918的战争,德国的可用兵力也开始枯竭(但是没到1944-1945发动老人和少年参军的地步)。青少年被征入德军的情况越来越多。但是协约国不一样,美国参战后,部队正在源源不断的登陆法国(大约每月30万人),海军护航军舰和皇家海军合作,彻底让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报废。而且英法都在大规模生产坦克,FT-17到1919年初的计划产量要达到五位数。而富勒提议,同盟国应该尝试所谓的“斩首”战略,即针对敌人的指挥、控制和通信进行作战。粉碎德军的指挥系统。
3、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在1918年10月份相继和协约国谈和,退出战争。导致德国失去盟友,无法继续战斗下去。然而这只是外部政治上的问题。更实际的问题是第1、2条,德国的农业已经崩溃、武装部队兵力枯竭、海上封锁线无法突破、陆上美军的参战让协约国兵力迅速增加,装甲力量和炮兵力量都是协约国占据优势。就算奥匈帝国和奥斯曼继续坚持,德国也没办法在人力枯竭,农业崩溃的情况下继续和协约国在兴登堡防线打消耗战了。
所以,到了要签署《贡比涅协定》的时间节点时,德国的困境绝对不是区区装备供应可以解决的问题,重塑之手面对一战西线那种几十个师,上千门火炮搞火力覆盖的局面也无能为力,几十万吨炮弹在几小时内倾泻到十几平方公里区域中的战争不是蛐蛐神秘术能抵挡的。
类比成20多年后的情况就是:
盟军已经打到鲁尔区,苏军也打到施劳弗高地。双方在易北河见面。德军在奥德河、阿登和匈牙利已经把最后的装甲力量损失殆尽。
这时给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提供联邦国防军的武器装备,他们也挽救不了纳粹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