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2日漏签0天
张国荣吧 关注:1,557,551贴子:24,972,49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3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张国荣吧
>0< 加载中...

{转}张国荣 风景在别处————言卜逊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楼,我爱的张蜀黍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国荣,风景在别处
文/言卜逊
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因被米兰·昆德拉在作品中多次引用,而深受一些中国作者的喜爱,之如安妮宝贝、郭敬明的轮番轰炸,又让这诗成为某些小资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改编这诗来写哥哥这道风景,是符合诗的原意的。因为,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极至美,惟有逸亘于苍穹天地间,由天真静谧,优雅忧郁,善良真诚,绝代芳华,绝伦冷艳,摇曳而成的斑斓彩虹式的“过分美丽”,才可以担当得起“风景在别处”,这五字一诗。
  再高雅的诗句,被太多人说,难免沦丧为普遍的话,而别处美丽的风景,那异于常态的,我从不舍得让更多的人来亵渎。


2025-05-12 01:47:02
广告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 张国荣的阻隔与突围
我们这代人(80年代),包括70年代生人,对张国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
记得是86年,我家有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老爸从香港带回来的松下18英寸木匣子。据母亲回忆,当时这台电视的收视情况可以用“千人空村,人头攒动”来形容,家里的尿桶盖都被座坏了好几块,而我在电视里只记得,李逵的母亲被老虎吃了,但武松又打死了另外一只老虎。如果没有记错,那些情节来自中国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电视剧《武松》。这台电视的“新三年,旧三年”很快过去了,转眼就是无法缝缝补补的92年,家里换了一台长虹21英寸彩电,屏幕的拓宽,并没有增加“收视率”,相反,乡亲们都陆续回家拥抱自己的“黑白世界”了。这个时候,我们清楚的意识到,人们在经济逐步丰裕的景况下,目光也渐次具备了娱乐性质。
  伴随电视普及的,是各地纸制传媒的完善,这种相得益彰的传媒结合,使得人们的娱乐目光有了更为广阔的投注空间。人们纷纷把目光投注在电视剧、电影、歌坛风云上。
当我们回眸来看,假使从86年的《一无所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心态,从那以后,歌坛分化了,娱乐方式也多元化了,人民掌握了自主进入娱乐圈的权力了;假使92年王朔“触电”就成了最大的通俗娱乐制造者,他编剧的第一部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就足以笑倒了大半个中国,那么,从86到92年的香港娱乐则以“谭张争霸”到“四大天皇”的转捩,以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上海滩》到持续辉煌的《英雄本色》,给予了了内地民众一次“轰烈但并不广阔”的狂欢。尽管在此期间,有过席慕容热,有过汪国真热,有过金庸热,有过王朔热,但是,比较而言,香港娱乐以其强势的明星势头,搭乘更为广阔而直接的媒体空间席卷了整个中国,以至于今天,无论是否出生在八十年代,在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个“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白围巾轻拭鼻尖”的许文强形象,而上海滩的旋律,无论响起在何时何地,总会获得或多或少的共鸣。这种共鸣事实上是对逝去岁月的或无奈或从容的怀缅。
我的记忆原点定格在93年。这是真正的娱乐狂欢的年代,这是内地娱乐式微,香港娱乐泛滥的年代,这是四大天皇的年代。而此时的张国荣正“败走嘎那”,以一个从容的失败者的身份挤在了这一股狂潮之中,客观的说,这是张国荣在内地的真正亮相,当时当地,很少人读懂了他虽败尤荣从容与优雅,因为中国人“成王败寇”的思想毒瘤,是何其的病入膏肓。
更为混沌、暧昧的身份,同性恋,延续这一失败者身份。有了《霸王别姬》里疑似同性恋演出的垫底,94年的张国荣在〈金枝玉叶〉里的演出,顿时引起媒体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猜疑和推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张国荣本人的质疑和责难。可以想见,当时张国荣的处境是多么的紊乱、尴尬、迷顿。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97,张国荣坦白了自己心底对于另一个优秀男士的爱慕之情。对于媒体来说,真是“忽如一夜‘八卦’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内地娱乐空前的一次媒体狂欢,而张国荣,成为香港回归,内地娱乐复制、移植香港八卦、狗仔精神的第一个“瘫软和肮脏”的糟蹋和牺牲品。
再之后,是〈RED〉演唱会,是〈春光乍泄〉,我想不用我解释,明眼的读者就知道,这两次,都让八卦的媒体责难地更加心安理得了。原先悠悠然不绝如缕,窃窃私语式的质疑和责难,原先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终于演化为肯定而雷霆万钧的嘲讽和鄙夷。
他们实际是变异方式的在骂,骂得你无心睡眠、夜半歌声;骂得你沉默是金、侧面放荡;骂得你春光乍泄、霸王别姬;骂去你芳华绝代、金枝玉叶!
他更加忧心憧憧了,他的目光更加忧郁了,而体现在行为上,他依然是天真的优雅着,洒脱行笑骂由人,我们不得不佩服于他的真诚、勇敢与坚忍,而嘲笑当时荒唐、腐蚀、破败的娱乐八卦了。纯真的爱情,本是无分性别、年龄、国度的,难得是以坦然的姿态来试图从根深蒂固的民众道德伦理底线中突围,难得是仍然用天真的姿势来面对,业已接近疯狂的娱乐群众,于是,这种坦然的姿势,磊落的姿态,体现在作为艺人的张国荣身上,就成为其行为艺术的又一预演。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复杂的情感阻隔毕竟是形成了。大多数民众在道德伦理底线之内,忽略了作为演员作者的张国荣,拒绝了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家的张国荣,排斥了作为一个真正的善良真诚的人,一个华语娱乐第一个够胆也够格自称为艺术家的张国荣。
那些突破伦理底线,洞穿了情感阻隔的人们,偶尔也有探出头来的,然而对于审美张国荣,依然存在太多问题。确切的说,客观事物包括张国荣,只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观赏者使得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张国荣以自己的精神能量与艺术才华,为电影、舞台、原创歌曲里的张国荣注入了深厚的意味和灵魂,而这种意味和灵魂使得有限的生命形成了永恒的美的艺术。或者说,所以的艺术都在寻求自己的审美对象,当一种艺术、一个群体终于对位、交接,并且产生如胶似漆的互吸力时,当他们交融一体而几乎“人我两忘”时,一种社会性痴迷才能蒸腾而出。
那么我们应该感谢2003年的4月1号,张国荣把生命最后的“纵身一跃”设计成行为艺术的最终上演,这里面有太多的必然性。媒体失语了,民众沉默着,爱他的人撕心裂肺,不爱他的人凝神反思。接着,是铺天盖地的怀念与追悼,接着,张国荣获得了早就应有的推崇和尊敬。那些原先在伦理线上徘徊的,那些原先在审美对象上踟躇的人们,终于一涌而进,加入了荣迷这个精神气场,以追忆和解构的方式来怀念这个曾被太多人情感阻隔在外的艺术家。有了他们的加入,这个精神气场才不会是那么的弱不禁风,有了他们的加入这个艺术力量才不至于穿透无力。
我们在惊叹他的行为的同时,应该记着那一天,一个绝对聪明的才子用终结生命的方式愚弄了这个世界上爱他和不爱他的人,这是他的对这种世俗力量的最后一搏,仅此一斗,又别无他途。
在审美里没有对错只有美丑,但审美毕竟是件极端私人化的事情,用张国荣自己的话说:“靓不靓仔都是见仁见智的”,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说:“美丽者的美丽只在接受美丽者的心里”。而审美张国荣,欣赏张国荣、认识张国荣、感受张国荣,实在是一种奢侈,一个境界,也是一种能力,这也是直到今天,张国荣比之其他出格艺人,欠缺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渗透力的主要原因了。
为方便读者,在这里我顺便指出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张国荣不仅仅作为一个前辈被怀念和尊敬,也不仅因为蕴籍绝代芳华的美丽而被介绍和推崇,他在舞台上的精致演绎,他在电影里对于作者演员的诠释,他的音乐诉求,应该是华人表演和创作的一种最高范式。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 张国荣的舞台表演艺术
还是从舞台表演说起,这似乎是我熟悉的领域,这种熟悉可以追搠到我20岁。那时,我刚从学校出来就直接沦落到酒吧里面唱歌,抱着吉他,浅浅吟唱,唱着支离破碎的孤寂,落寞,郁闷等灰色心情。姿势总是固定的,尽管手指在弦间舞蹈,但我并未感觉青春的旋律在空中飞翔。有句广告词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是这样的,这话多少有点唯心主义味道,大多数时候,唱与演的交融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共鸣。我在厌倦与失落的心绪中退出了那个固定的舞台。
我把那只挚爱的吉他束之高阁了,早蒙上很厚的灰尘,抖抖琴弦,也会弹起一线尘埃。以前扒谱的歌大多数忘记了,随手会有一段华彩,《有谁共鸣》《千千阙歌》,这些歌某时某地听到的?就爱上了,就不辞劳苦的扒谱,一遍一遍。夜阑人静有寂寥的妙处,但如果舞台喧嚣中有此一静,热烈鼓掌后有这一憩,既是舞台情节的必须,又可勾起更多的共鸣,舒缓现场的气氛。
因此,无论什么歌,我都是喜欢听现场版的MV,而且非只是听,还要调动视觉来审美,非只是调动视觉来审美,还需要用一颗心来感应。非个人专场的现场版,是粉末登场,是你方唱罢我再唱,在唱与演上难免会有所参差。不够过瘾的话,就要锁定个人演唱会了。个人演唱会里,是明星魅力的完现。从诸多明星的很多演唱会里一个个筛选,一个个淘汰,淘尽黄沙就会有一些金子的。
舞台上的明星魅力,自然是跟明星的表演分不开的。谈到舞台表演,就必须要说到京剧。中国戏曲的发展到清代中叶以来,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革,即以文人创作为主的“传奇“时期一变而进入演员表演为主的“乱弹“时期,它标志着文人戏剧的终结,民间戏剧的勃兴。以乱弹(皮黄)戏为主体而集众所长的京剧,成为演员表演艺术(演员扮人物,以唱、做、念、打的程式、手段综合而成的舞台表演艺术)为主的乱弹时期的发展高峰,一代戏曲艺术成就的典范。
简言之,就是清代中叶以后,以剧本创作为主的戏曲形式逐渐让位于以表演为主的戏曲形式。因此,戏曲研究的方方面面(演出剧目、唱腔与音乐伴奏、舞台地位与调度、服饰与装扮等)就集中体现在演员及其表演艺术成就之中。随之而来的京剧,就有了今天谈及的“演员流派”的概念产生,所谓演员流派是演员艺术创作独创性的体现,也是演员艺术的个性化,流派当然就是艺术个性了。我们熟知的诸如一代宗师谭鑫培、梅兰芳,他们都有其特定的行当流派。
这样一种嬗变,以大众审美为前提,顺和民意。这种强烈的表演意识,自然传袭到现在的舞台表演形式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舞台剧、音乐剧、明星个唱都是以表演为主。比较而言,今天的舞台剧与明星个唱都可以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都可以在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还可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份;都可以将这些成份有机熔铸为一体,逐渐定型为以韵律和节奏为主导、以唱为特征、用综合艺术手段来表演的舞台样式。但是,舞台剧因为蕴涵着丰富的故事情节,有了更多演员相互之间心理的契合与呼应,有了更多演员的情绪宣泄与流露,有了更多场景的变幻,有了更为震撼的人文效果而显得比明星个唱更为丰润丰富。而且,对于一个并不出色的演唱会,要做到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要做到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分,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此,用以上的艺术特征来审美一场明星个唱,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从泥沙俱下的大量演唱会里脱颖而出的演唱会屈指可数,而能够以其个人演绎来成就舞台表演艺术家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经过上面的简单的叙述,现在我们可以好好来谈张国荣了。有资料显示,张国荣一生开个人专场演唱会共计200多场,其中在香港红勘体育馆120余场,世界巡回70余场。从时间上来看,张国荣在长期的舞台经验中创造了独特的“张派”艺术,其特点是从没有特点中超逸出来的。特色尤为鲜明的当属2000〈热情〉演唱会,我们从张国荣看到很多艺人的影子,却又经过自己加入了化境,若险若怪,如浑金璞玉而又圭角嶙峋,其实骨子里处处和别人两样,另有风标风韵。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国荣的唱。
张国荣的嗓音,脆而清亮,润而醇厚,宽而能圆。低音如落花委地,摇曳迂折;中音浑厚深沉,又婉转饱满;高音,如一飞冲天之烟火,绚烂又具备非凡的穿透力度。歌曲《春光乍泄》张国荣在唱低音“满身漫游”、“讲不了的遐想”处,轻轻以气音带过,唱高音“互相安慰”时,将其音又揉化于无痕,使人听不出是高音来。更为难得的是,他于自然之间,又能使得高音处能荡气回肠,低音时的气声又能充满暧昧与放荡,在这首林夕填词,明歌谱曲的流行歌坛鲜有的两个八度音域的,充满着暧昧遐想的歌曲里面,张国荣用自身对于歌曲的理解,为其注入了更为贴切又熨贴的情感元素,比之明歌的版本,更能够使听众进入到“春光乍泄”的情感境域之中。张的唱法的又一特点是,在于结合歌词本身的内蕴以及旋律、感情的构架之中,寻求到一种“幻变”的演绎和处理,比如,他在歌曲《你在何地》(2000热情版中,这是本人最喜欢的歌曲),随情感与旋律的叠起,层层渲染出一种“人在何地,心迷惘”的凄怆情感,结尾处唱的“在何地”,听来是渐行渐远的情景,甚至稍微走音。从这种情感超越唱工技巧的表达,心灵超越声音的表达,一个用灵魂歌唱的歌者之魂就从这捎带迷惘凄怆的“在何地”中超逸而出了。张国荣是一个用灵魂歌唱的歌者,对于听他的歌,需要一种“灵魂的互印与对接”,需要一种情感的辉映与共鸣,才可以触摸其歌者之魂。
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听张国荣的歌,一般有个从“泛泛之交”到“心心相印”,从“心心相印”到“息息相关”的接受与爱慕过程。
再谈念。
张国荣在舞台上的念白,或抑扬顿挫,是声音技巧的传达;或妙丢包袱,作幽默搞笑之辞,或真心流露,是个性天真的漳显;情绪上喜、怒、忧、悲、恐、惊,风情万种;却又字字珠玑绝无废话,自然调动口、眼、耳、鼻,令人在会心处心声共鸣,挨骗时莞尔一笑。《热情》里,《你在何地》的念白,抑扬顿挫,浓情化不开,充满着对FANS们的厚爱;介绍自己的乐队时那一段念白,在场景转化中声音调度,在介绍身份的异同时情绪转变;随音乐而起渐扬声调,踏着音乐的节奏顿顿挫挫;幕布笼其影,隐约可见其POSE之幻变;款款褪换衫,朦胧见身材之突兀,堪称念白之精华中的经典,恐怕连京剧念白大师也要逊色三分的哟!
次谈舞。
张国荣的舞蹈做工与身段,在这里我想撷取其中一些经典的片段,从中来窥探张国荣的“舞之魅”。在《热情》里边,既可以看出一些信手拈来的痕迹,又糅合自身的资质与理解;既有奇峰突起的婀娜英姿,又有气势磅礴的万钧之力,令人感觉花团锦簇照眼皆迷。如《无心睡眠》里的“麦克风狂舞”,延续15年未变的叉腰、扬臂、舞动麦克风,迷乱,野性,肆纵却又丝丝入扣;《放荡》里的“撒野抱腰”,冷酷,狂野,性感却又自持,以至“撒野抱腰”辅以心底一笑,这一笑从歌声中放逸出来。〈爱慕〉里的“发丝轻垂”,缓缓而散,徐徐而垂,高雅尊贵。〈大热〉里的“衣诀翻飞”,张手,弹足,甩头,收腹,扭腰,晃肩,一切的器官调动皆为神韵意绪之所抒发,在淡漠冷酷的神情下,自始至终贯串着行云流水般的调度和充满野性又不失轻柔飘逸的舞姿。还有〈RED〉演唱会里演绎的〈红〉,抒情舞姿清丽、秀逸、柔媚、委婉、悱恻、缠绵、细腻,写意舞姿自如挥洒着肢体动作,传递出生命深层的痛苦,散发出难以言说的美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情也罢,意也罢,神也好,形也好,或平稳,或激奋,或大气,或高昂,天资国色,不可一世,均可通过它步态的变化和节奏的差异,均可依托其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给作品特定的内涵开辟由表及里的视点!
张国荣是真正属于舞台上的精灵,其〈热情〉演唱会是其舞台演绎的颠峰殿堂之作。看过这样的演唱会自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千帆过尽皆不是”的感觉。
是时候“张看”,一身璀璨华丽,到时候时光洗礼,惟有风采会留低。但愿记忆像霓虹,留住永远不朽传奇。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国荣在他的舞台表现与电影演绎甚至是人生境界中总能给人一种审美惊讶,并吸引我们进一步的体验其中独特的艺术特征。假使你看过85年的“鸳鸯舞王”,看过91年的《阿飞正传》,看过今天光影资料存留下来的太多的经典瞬间与片段,感到兴奋的惊讶,那么进一步的就会情不自禁的对张的作品进行追踪,并由此领悟、体味、咀嚼、回味以至陶醉其中,这种状态像张唱的,“摇荡着的心,微震过的手”,即是一种“手之足之蹈之”的状态,这时我们品砸到的是张的意味和内蕴,或气韵生动,或悠然忘我,或闲逸妩媚,而张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在他的人生履迹的创作活动中,总是一次次突破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使审美主体形成新的惊异。比如〈RED〉里的红色高跟鞋,〈热情〉里的发型、造型都是反常规的,尤其是他的西化的舞姿对于亚洲观众的眼球,都是一种洗礼与冲击,却也融合着中国传统艺术,比如京剧里的“身随步移”等。
真正欣赏张国荣的人面对如此超脱“期待视野”甚至超越“伦理底线”的艺术与举动,一般会有个复杂的心理嬗变的过程,而最终却是一种“寂然凝虑,悄然动容,眉睫之间舒展风云之色”的状态,这几乎达到一种诗意的审美,而前提条件是,张在他的艺术实践与生命行为当中含蕴着这样一种深远高远的诗意之境。
说审美张国荣是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这需要自我与张的统一,是投入忘我的状态体验,是“相看两不厌,只有张国荣”,是“神与荣游”,是“我荣为一”,是“逍遥而无待”。而所谓“相看”所谓“神与荣游”,本身需要灵魂与情感的相互对应,用张的〈热情〉的开场白来说,“好象我这样的艺术家,用心来歌舞,你们也应该用心来神会的”,而这又决定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修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艺术创造出懂艺术并欣赏美的大众,另一方面,也是审美大众赋予了艺术永久的生命力。”
也正是那双超越审美期待的鞋子、发型造型、以及演绎显示出了张氏艺术的独创性,由此,我们可见张对自我的超越以及对传统美学与大众审美的反叛,而这些都需要一颗勇敢的心灵。当艺术舞台出现某种的僵硬的秩序和束缚时,艺术创作就不免挣脱其羁绊,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了。恰如马尔库塞说的,“作为既定文化的一部分,艺术是肯定的,它维护着文化,作为既定现实的疏远,艺术是一种否定的力量。”这种反拨和否定,意味着〈热情〉将遗世独立。而且,这又是张的个体创作与文化模式、社会规范的突破。即使是在舞台呈现、影视作品这种明显具有集体合作性质的艺术中,艺术作品也是通过充分个性化的形式来实现的。按康德的说法,“独创性必须是它的第一特性”。从社会行为规范来看,张已与世俗人情格格不入了,所以〈RED〉〈热情〉之后招来一片骂声,也就合理了。
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过来,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与其说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毋宁说是为了满足人们获取以审美需要为核心的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的生命体验的需要,它以个人审美需要为基础,同时又以有效地激发群体的共鸣为旨归。从而艺术创作从来有着娱己之情怀,又有着娱人的旨趣。
由此,我们看出〈热情〉体现出来的审美理想是之于流行价值与公众趣味的超越。在文章的前几节里说,张只以自我的审美而创作,也就是不再追随与迎合观众,从而避免制造廉价的感官快乐和满足,而寄寓张扬自我的审美理想。这样一种本着自我灵魂的创作,用俄国未来派的一句宣言,便是无异于“给公众趣味一记清脆的耳光”。因此,张在〈热情〉里不再囿于世俗成见,不单纯迎合公众喜好,而是努力打破公众趣味的单一状态,促成了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的更加丰富完满,实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如卡西尔指出的,“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的意义和功能。”然而,这种自我审美理想的实现,一开始就从宏观上规范了他的受众群体。因而哪怕是真正的荣迷也有“喜欢哥哥的前半生”和喜欢后半生之别。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崇高与优美
  可惜,道德伦理毕竟是参杂到了作为个体审美的审美活动当中,使得张获得了更多更强的社会性质,〈RED〉,〈热情〉之后的骂声不绝于耳,鄙夷之辞充斥各类报刊杂志,更多的是一种疑问,对张而言,文章的作者仿佛蹑手蹑脚轻言细语的质问,其伤害程度并不逊于卫道士的破口大骂。这种骂声,甚至惊动了为张国荣设计服装的国际大牌设计师Jean Paul Gaultier,并发传真到报社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给予亚洲艺人设计服装了。”张则是坦然的,在专辑〈春天〉之后,张接受台湾著名主持人小燕的采访时说:“我非常理解他们,说真的,我不怪他们。”张以天真坦然的姿态原谅、宽容了他们,无怨无尤,这是怎样一种伟大高尚的人格?不比那些书被盗版了几下就破口大骂的某学者的人格要等而上之了吗?王国维在〈人间诗话〉里指出:“无高尚伟大之人格,就无高尚伟大之文章。”于是,有着超凡人格的张国荣在一片骂声之中,继续洒脱前行了!
才有了〈热情〉,它展示了一个足以笑傲艺坛的张国荣,但同时令某些人更加不可理喻难以接受。骂声没有收敛。今天我们应该感谢张国荣,没有停下来。他的本质力量在经历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排斥、压抑之后,最终通过〈热情〉得到了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一个崇高的张国荣在〈热情〉之后就诞生了。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或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崇高不仅表现为一种思想,更体化为一种特殊的行动,是伟大心灵与壮烈行动、自然沧桑与社会动荡、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结合。正如蒋孔阳说的:“美向着高处走,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与升华,以至超出了一般感受和理解,在对象中形成一种不可企及的伟大和神圣境界,这时就产生了崇高。”因此,乔峰是伟大的,他将身躯置于民族战争的千军万马之中,折剑穿胸,以一己之牺牲挽救生灵涂炭。张国荣是伟大的,他将人生实践置于世俗与雅逸超俗之中,试以自己的审美理想来引领全民的审美趣味。
康德说:“崇高引起的感动不是游戏,而好像是想像力活动中的严肃。所以同媚人的魅力不能和合,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同时不断反复的拒绝着。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是惊叹和崇敬!”正因此,哪怕是资深荣迷对于《热情》里的演出的许多细节、最初都会“反复的拒绝”与“惊异”。最终确实是惊其艺叹其技,崇敬其人了。
如果说拍《春光乍泄》之前的张国荣是个体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精神、理想与现实、本己力量与异己力量的和谐一致,是一种优美,那么《春光乍泄》之后的张国荣,则是个体审美理想与社会思想潮、本己力量与异己力量的冲突和相互排斥,而正因此,使得张国荣的生命获得了更伟大的张力,走向了崇高。是的,“美总是往高处走的”。
  悲剧之美
  无论张的崇高还是优美,都具备着社会性质,是因为及至的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人生实践的统一,而人的实践行为首先必须是社会行为,是一种包含着情感、思想的理性行为,有明确的动机、方式、目标,因此,张国荣的崇高是人生实践之于艺术实践的崇高。
这种社会性质首先体现为一种扭曲和冲突的力量时。黑格尔认为:“理念上的冲突,显著体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尽管黑格尔说的是审美意义上的悲剧,但尼采继他之后,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希腊人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有关系,并区分了“人生悲剧”和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恩格斯在评价〈洛金根〉时讲到,“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实现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悲剧产生于矛盾冲突,而人类实践总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张国荣的〈RED〉和〈热情〉正因为太前卫了太超前了,虽从审美意义上讲,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因而也是一种“历史必然要求”但这种实践行为往往会因为缺乏现实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以及道德伦理的支撑而遭致失败,并且招致了侮骂,这就构成了张国荣的悲剧要素。当时的社会时代尚不具备种种使得张国荣进行《RED》、《热情》实践并大获全胜的条件,因此,张国荣的实践虽从性质上讲是“美”“善”,但美和善两者与“真”,即现实生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这种“真实情况”在当时具有“假”‘“丑”的种种特性,在他的特定时代条件下,具备绝对的优势,这就使得张国荣的《RED》、《热情》最终以名誉的更损而告终。并且,这种失败,并不仅仅是张国荣的失败,而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悲剧。



2025-05-12 01:41:02
广告
  • 菊约黄昏后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建议,转载能不能现在吧里搜索,这个都转了几次了,同一个
这个吧存在这么多年,内容真的很多了,几乎什么都有


  • 今晚再遇见
  • 人气楷模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好犀利睿智的文笔!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好意思啊,我不知道以前转过了,我第一次看见的,呜呜


  • 一步一痛心的爱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宁愿他不要那么完美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国荣,风景在别处
文/言卜逊
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因被米兰·昆德拉在作品中多次引用,而深受一些中国作者的喜爱,之如安妮宝贝、郭敬明的轮番轰炸,又让这诗成为某些小资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改编这诗来写哥哥这道风景,是符合诗的原意的。因为,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极至美,惟有逸亘于苍穹天地间,由天真静谧,优雅忧郁,善良真诚,绝代芳华,绝伦冷艳,摇曳而成的斑斓彩虹式的“过分美丽”,才可以担当得起“风景在别处”,这五字一诗。
  再高雅的诗句,被太多人说,难免沦丧为普遍的话,而别处美丽的风景,那异于常态的,我从不舍得让更多的人来亵渎。
——前言
   (一) 张国荣的阻隔与突围
我们这代人(80年代),包括70年代生人,对张国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
记得是86年,我家有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老爸从香港带回来的松下18英寸木匣子。据母亲回忆,当时这台电视的收视情况可以用“千人空村,人头攒动”来形容,家里的尿桶盖都被座坏了好几块,而我在电视里只记得,李逵的母亲被老虎吃了,但武松又打死了另外一只老虎。如果没有记错,那些情节来自中国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电视剧《武松》。这台电视的“新三年,旧三年”很快过去了,转眼就是无法缝缝补补的92年,家里换了一台长虹21英寸彩电,屏幕的拓宽,并没有增加“收视率”,相反,乡亲们都陆续回家拥抱自己的“黑白世界”了。这个时候,我们清楚的意识到,人们在经济逐步丰裕的景况下,目光也渐次具备了娱乐性质。
  伴随电视普及的,是各地纸制传媒的完善,这种相得益彰的传媒结合,使得人们的娱乐目光有了更为广阔的投注空间。人们纷纷把目光投注在电视剧、电影、歌坛风云上。
当我们回眸来看,假使从86年的《一无所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心态,从那以后,歌坛分化了,娱乐方式也多元化了,人民掌握了自主进入娱乐圈的权力了;假使92年王朔“触电”就成了最大的通俗娱乐制造者,他编剧的第一部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就足以笑倒了大半个中国,那么,从86到92年的香港娱乐则以“谭张争霸”到“四大天皇”的转捩,以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上海滩》到持续辉煌的《英雄本色》,给予了了内地民众一次“轰烈但并不广阔”的狂欢。尽管在此期间,有过席慕容热,有过汪国真热,有过金庸热,有过王朔热,但是,比较而言,香港娱乐以其强势的明星势头,搭乘更为广阔而直接的媒体空间席卷了整个中国,以至于今天,无论是否出生在八十年代,在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个“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白围巾轻拭鼻尖”的许文强形象,而上海滩的旋律,无论响起在何时何地,总会获得或多或少的共鸣。这种共鸣事实上是对逝去岁月的或无奈或从容的怀缅。
我的记忆原点定格在93年。这是真正的娱乐狂欢的年代,这是内地娱乐式微,香港娱乐泛滥的年代,这是四大天皇的年代。而此时的张国荣正“败走嘎那”,以一个从容的失败者的身份挤在了这一股狂潮之中,客观的说,这是张国荣在内地的真正亮相,当时当地,很少人读懂了他虽败尤荣从容与优雅,因为中国人“成王败寇”的思想毒瘤,是何其的病入膏肓。
更为混沌、暧昧的身份,同性恋,延续这一失败者身份。有了《霸王别姬》里疑似同性恋演出的垫底,94年的张国荣在〈金枝玉叶〉里的演出,顿时引起媒体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猜疑和推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张国荣本人的质疑和责难。可以想见,当时张国荣的处境是多么的紊乱、尴尬、迷顿。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97,张国荣坦白了自己心底对于另一个优秀男士的爱慕之情。对于媒体来说,真是“忽如一夜‘八卦’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内地娱乐空前的一次媒体狂欢,而张国荣,成为香港回归,内地娱乐复制、移植香港八卦、狗仔精神的第一个“瘫软和肮脏”的糟蹋和牺牲品。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再之后,是〈RED〉演唱会,是〈春光乍泄〉,我想不用我解释,明眼的读者就知道,这两次,都让八卦的媒体责难地更加心安理得了。原先悠悠然不绝如缕,窃窃私语式的质疑和责难,原先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终于演化为肯定而雷霆万钧的嘲讽和鄙夷。
他们实际是变异方式的在骂,骂得你无心睡眠、夜半歌声;骂得你沉默是金、侧面放荡;骂得你春光乍泄、霸王别姬;骂去你芳华绝代、金枝玉叶!
他更加忧心憧憧了,他的目光更加忧郁了,而体现在行为上,他依然是天真的优雅着,洒脱行笑骂由人,我们不得不佩服于他的真诚、勇敢与坚忍,而嘲笑当时荒唐、腐蚀、破败的娱乐八卦了。纯真的爱情,本是无分性别、年龄、国度的,难得是以坦然的姿态来试图从根深蒂固的民众道德伦理底线中突围,难得是仍然用天真的姿势来面对,业已接近疯狂的娱乐群众,于是,这种坦然的姿势,磊落的姿态,体现在作为艺人的张国荣身上,就成为其行为艺术的又一预演。
复杂的情感阻隔毕竟是形成了。大多数民众在道德伦理底线之内,忽略了作为演员作者的张国荣,拒绝了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家的张国荣,排斥了作为一个真正的善良真诚的人,一个华语娱乐第一个够胆也够格自称为艺术家的张国荣。
那些突破伦理底线,洞穿了情感阻隔的人们,偶尔也有探出头来的,然而对于审美张国荣,依然存在太多问题。确切的说,客观事物包括张国荣,只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观赏者使得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张国荣以自己的精神能量与艺术才华,为电影、舞台、原创歌曲里的张国荣注入了深厚的意味和灵魂,而这种意味和灵魂使得有限的生命形成了永恒的美的艺术。或者说,所以的艺术都在寻求自己的审美对象,当一种艺术、一个群体终于对位、交接,并且产生如胶似漆的互吸力时,当他们交融一体而几乎“人我两忘”时,一种社会性痴迷才能蒸腾而出。
那么我们应该感谢2003年的4月1号,张国荣把生命最后的“纵身一跃”设计成行为艺术的最终上演,这里面有太多的必然性。媒体失语了,民众沉默着,爱他的人撕心裂肺,不爱他的人凝神反思。接着,是铺天盖地的怀念与追悼,接着,张国荣获得了早就应有的推崇和尊敬。那些原先在伦理线上徘徊的,那些原先在审美对象上踟躇的人们,终于一涌而进,加入了荣迷这个精神气场,以追忆和解构的方式来怀念这个曾被太多人情感阻隔在外的艺术家。有了他们的加入,这个精神气场才不会是那么的弱不禁风,有了他们的加入这个艺术力量才不至于穿透无力。
我们在惊叹他的行为的同时,应该记着那一天,一个绝对聪明的才子用终结生命的方式愚弄了这个世界上爱他和不爱他的人,这是他的对这种世俗力量的最后一搏,仅此一斗,又别无他途。
在审美里没有对错只有美丑,但审美毕竟是件极端私人化的事情,用张国荣自己的话说:“靓不靓仔都是见仁见智的”,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说:“美丽者的美丽只在接受美丽者的心里”。而审美张国荣,欣赏张国荣、认识张国荣、感受张国荣,实在是一种奢侈,一个境界,也是一种能力,这也是直到今天,张国荣比之其他出格艺人,欠缺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渗透力的主要原因了。
为方便读者,在这里我顺便指出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张国荣不仅仅作为一个前辈被怀念和尊敬,也不仅因为蕴籍绝代芳华的美丽而被介绍和推崇,他在舞台上的精致演绎,他在电影里对于作者演员的诠释,他的音乐诉求,应该是华人表演和创作的一种最高范式。
(二) 张国荣的舞台表演艺术
还是从舞台表演说起,这似乎是我熟悉的领域,这种熟悉可以追搠到我20岁。那时,我刚从学校出来就直接沦落到酒吧里面唱歌,抱着吉他,浅浅吟唱,唱着支离破碎的孤寂,落寞,郁闷等灰色心情。姿势总是固定的,尽管手指在弦间舞蹈,但我并未感觉青春的旋律在空中飞翔。有句广告词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是这样的,这话多少有点唯心主义味道,大多数时候,唱与演的交融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共鸣。我在厌倦与失落的心绪中退出了那个固定的舞台。



2025-05-12 01:35:02
广告
  • xuxu2031126
  • 铁杆吧友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把那只挚爱的吉他束之高阁了,早蒙上很厚的灰尘,抖抖琴弦,也会弹起一线尘埃。以前扒谱的歌大多数忘记了,随手会有一段华彩,《有谁共鸣》《千千阙歌》,这些歌某时某地听到的?就爱上了,就不辞劳苦的扒谱,一遍一遍。夜阑人静有寂寥的妙处,但如果舞台喧嚣中有此一静,热烈鼓掌后有这一憩,既是舞台情节的必须,又可勾起更多的共鸣,舒缓现场的气氛。
因此,无论什么歌,我都是喜欢听现场版的MV,而且非只是听,还要调动视觉来审美,非只是调动视觉来审美,还需要用一颗心来感应。非个人专场的现场版,是粉末登场,是你方唱罢我再唱,在唱与演上难免会有所参差。不够过瘾的话,就要锁定个人演唱会了。个人演唱会里,是明星魅力的完现。从诸多明星的很多演唱会里一个个筛选,一个个淘汰,淘尽黄沙就会有一些金子的。
舞台上的明星魅力,自然是跟明星的表演分不开的。谈到舞台表演,就必须要说到京剧。中国戏曲的发展到清代中叶以来,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革,即以文人创作为主的“传奇“时期一变而进入演员表演为主的“乱弹“时期,它标志着文人戏剧的终结,民间戏剧的勃兴。以乱弹(皮黄)戏为主体而集众所长的京剧,成为演员表演艺术(演员扮人物,以唱、做、念、打的程式、手段综合而成的舞台表演艺术)为主的乱弹时期的发展高峰,一代戏曲艺术成就的典范。
简言之,就是清代中叶以后,以剧本创作为主的戏曲形式逐渐让位于以表演为主的戏曲形式。因此,戏曲研究的方方面面(演出剧目、唱腔与音乐伴奏、舞台地位与调度、服饰与装扮等)就集中体现在演员及其表演艺术成就之中。随之而来的京剧,就有了今天谈及的“演员流派”的概念产生,所谓演员流派是演员艺术创作独创性的体现,也是演员艺术的个性化,流派当然就是艺术个性了。我们熟知的诸如一代宗师谭鑫培、梅兰芳,他们都有其特定的行当流派。
这样一种嬗变,以大众审美为前提,顺和民意。这种强烈的表演意识,自然传袭到现在的舞台表演形式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舞台剧、音乐剧、明星个唱都是以表演为主。比较而言,今天的舞台剧与明星个唱都可以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都可以在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还可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份;都可以将这些成份有机熔铸为一体,逐渐定型为以韵律和节奏为主导、以唱为特征、用综合艺术手段来表演的舞台样式。但是,舞台剧因为蕴涵着丰富的故事情节,有了更多演员相互之间心理的契合与呼应,有了更多演员的情绪宣泄与流露,有了更多场景的变幻,有了更为震撼的人文效果而显得比明星个唱更为丰润丰富。而且,对于一个并不出色的演唱会,要做到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要做到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分,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此,用以上的艺术特征来审美一场明星个唱,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从泥沙俱下的大量演唱会里脱颖而出的演唱会屈指可数,而能够以其个人演绎来成就舞台表演艺术家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经过上面的简单的叙述,现在我们可以好好来谈张国荣了。有资料显示,张国荣一生开个人专场演唱会共计200多场,其中在香港红勘体育馆120余场,世界巡回70余场。从时间上来看,张国荣在长期的舞台经验中创造了独特的“张派”艺术,其特点是从没有特点中超逸出来的。特色尤为鲜明的当属2000〈热情〉演唱会,我们从张国荣看到很多艺人的影子,却又经过自己加入了化境,若险若怪,如浑金璞玉而又圭角嶙峋,其实骨子里处处和别人两样,另有风标风韵。
张国荣的唱。
张国荣的嗓音,脆而清亮,润而醇厚,宽而能圆。低音如落花委地,摇曳迂折;中音浑厚深沉,又婉转饱满;高音,如一飞冲天之烟火,绚烂又具备非凡的穿透力度。歌曲《春光乍泄》张国荣在唱低音“满身漫游”、“讲不了的遐想”处,轻轻以气音带过,唱高音“互相安慰”时,将其音又揉化于无痕,使人听不出是高音来。更为难得的是,他于自然之间,又能使得高音处能荡气回肠,低音时的气声又能充满暧昧与放荡,在这首林夕填词,明歌谱曲的流行歌坛鲜有的两个八度音域的,充满着暧昧遐想的歌曲里面,张国荣用自身对于歌曲的理解,为其注入了更为贴切又熨贴的情感元素,比之明歌的版本,更能够使听众进入到“春光乍泄”的情感境域之中。张的唱法的又一特点是,在于结合歌词本身的内蕴以及旋律、感情的构架之中,寻求到一种“幻变”的演绎和处理,比如,他在歌曲《你在何地》(2000热情版中,这是本人最喜欢的歌曲),随情感与旋律的叠起,层层渲染出一种“人在何地,心迷惘”的凄怆情感,结尾处唱的“在何地”,听来是渐行渐远的情景,甚至稍微走音。从这种情感超越唱工技巧的表达,心灵超越声音的表达,一个用灵魂歌唱的歌者之魂就从这捎带迷惘凄怆的“在何地”中超逸而出了。张国荣是一个用灵魂歌唱的歌者,对于听他的歌,需要一种“灵魂的互印与对接”,需要一种情感的辉映与共鸣,才可以触摸其歌者之魂。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3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张国荣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