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吧 关注:72贴子:63,150

回复:《山海经》中的昆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帝之下都与黄帝之宫
据《山海经》记载,古代祭祀上帝之所即神山昆仑之虚,《山海经》中说它是“百神之所在”的“帝之下都”,郭璞注云是“天帝都邑之在下者”,袁珂《校注》则曰“郭注天帝即黄帝”,其说甚是。其实这个“都”不应该理解为都邑,《一切经音义》二十一引《字林》云:“邑有先君之宗庙曰都”,《穆天子传》就说上面有“黄帝之宫”,盖即祭祀黄帝的巨大宗庙,《诗·云汉》曰:“自郊徂宫”,郑笺:“宫,宗庙也。”《庄子?至乐》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这个“休”应该是“凭神”的意思,黄帝之宫有黄帝之神主,乃黄帝之神所凭也。所以《山海经》中的“帝之下都”与《穆天子传》中的“黄帝之宫”是一回事。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3楼2016-02-08 06:51
回复
    《地形训》说昆仑之第三级“乃维上天,是谓太帝之居”,《崑崙说》亦以为“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那么这个“太帝”是谁呢?《史记·封禅书》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悲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文同,唯“太帝”作“泰帝”,而《世本·作篇》云:“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可见古书的“太帝”就是黄帝。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4楼2016-02-15 05:52
    回复
      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与泰山的关系也很密切,如《韩非子·十过》说“黄帝大合鬼神于西泰山”,王注:“有小泰山,称东泰山,故泰山为西泰山”;《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战不胜,“乃归息太(泰)山之阿”等等,都说明黄帝与泰山的关系很密切。上面说过,昆仑增城是夏人所修建完成,而夏人是祖黄帝的,他们在昆仑虚上建立祭祀黄帝的宗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5楼2016-02-15 05:53
      回复
        (五)阊阖之门
        阊阖的问题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它的传说也受西亚的古传影响,特别是和巴比伦城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16]一文中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兹复引述如下: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6楼2016-02-15 05:55
        回复
          增城之门称为“阊阖”,《地形训》说“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高诱注:“阊阖,昆仑之门名也”,《说文》:“阊阖,天门也。”古书传注都是这个解释,为何称天门为“阊阖”,前人多不解,按此实乃一外来语,“阊阖”之古音读是[??a?-?ap],这显然就是“巴比伦”的苏美尔语KADINGIR.RA的省变,即KADINGIR省变为“阊”的古读音,RA则变为阖”音,KADINGIR.RA的意思就是“神之门”,和阊阖的意义相同。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7楼2016-02-15 05:56
          回复
            巴比伦城素以城门多且雄伟壮阔著称,被称为“百门之城”,其最大的主门就是高达12米的北门伊什塔尔门(至今犹存于德国柏林博物馆,在伊拉克者乃仿制品),城中有著名的“悬苑”(即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和马尔杜克神庙;而中国之昆仑虚的增城也是以门多出名,《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其“面有九门”,“九”应该是虚指,意为很多,《地形训》则明言昆仑增城“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可见昆仑虚增城也是以门多且高大壮阔著称,《地形》说它“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其主门也应该是北门,其上有县圃(县即古悬字)和黄帝之宫,这些都和巴比伦城的情况相似,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昆仑虚就是说的巴比伦城,其实这是误解,中国的昆仑虚就是今天山东的泰山[21],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著名神山,《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说封禅泰山的古代帝王有七十二家,就是因为它是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8楼2016-02-15 05:58
            回复
              《海经》本来是以图画加口头解说流传的古图书,口头解说的随意性较大,其可能就是在东周时期输入了关于巴比伦城的传说(《逸周书·王会》载成王时央林即埃兰国即来贡狮子,则周代时中西之交通必已较频繁),而解说《海经》图画的人就拿来附会到昆仑虚增城之上,《地形训》所本者应当就是这个后出的《海经》解说版本。比如对县圃的解说应是来自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巴比伦人称之为“悬苑”,希腊称之为Paradeisos,意思是阶梯形高台,所以空中花园就是建筑在阶梯形高台上的花园,我国昆仑上的县圃则应该是在山坡或山顶上修建得苑囿或农田,大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梯田的情况相似。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1楼2016-02-19 04:11
              回复
                既然古人能用输入的巴比伦城的情况来解释《海经》图画中的昆仑虚及其上面的建筑,则可想见图画上的昆仑虚上的建筑虽未必如巴比伦城,必亦规模巨大,恢宏壮丽,不同凡响。古人“祭昊天于圜丘”,这个“圜丘”应当就是昆仑虚的象征。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2楼2016-02-19 04:12
                回复
                  (六)开明兽
                  那么,昆仑虚的掌管者或者说是领导者是谁呢?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全面解决了了昆仑虚居民的身份和时代问题。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3楼2016-02-19 04:13
                  回复
                    在上面第一节《误解的澄清及对〈山海经〉的再认识》里引述过《山海经》中《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及《庄子·大宗师》的文字,从这些记载可知,古人认为司掌昆仑的神就是开明兽陆吾,也就是肩吾,是一个长着九个人头的虎身神,这个形象在汉墓中发掘出来的汉画像石上很常见,被当作一种祥瑞之兽。关于开明兽陆吾,笔者有专文《汉画像石“九头兽”说源》[17]予以论述,使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兹简略复述该文观点如下: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4楼2016-02-19 04:15
                    回复
                      笔者认为,开明兽实际上就是夏王朝开国君主夏后启的神像。夏人崇拜白虎,以“虞”(白虎)为图腾,他们给最敬畏一位先公和一位先王都塑造成了虎形图腾神像,一位先公就是大禹,他的图腾神像就是《海外东经》和《大荒西经》中的“天吴”,《海外东经》说其形象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西经》说它是“八首人面,虎身十尾”;一位先王就是夏后启,夏人对夏后启甚为敬畏,把他当作神来看待,《归藏》说他“乘飞龙以登于天”,《大荒西经》说他“上三嫔(宾)于天”,《天问》也说他曾“宾啇(帝)”,《大荒西经》还说他“珥两青蛇,乘两龙”,《海外西经》也说他“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行为威仪与常人不同,的确带有神的性质,所以才根据崇拜的图腾为他制造了一个九头虎身的神像,就是开明兽。“开明”本来应该作“启明”,就是夏后启的本名,因为汉代人避景帝刘启的讳而把“启改成了“开”。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5楼2016-02-19 04:18
                      回复
                        夏后启是夏人的开国之君,而其时夏人诸部族还居住于昆仑增城,则夏后启自然就是昆仑增城的执掌者和庇护者,所以才有了开明兽陆吾镇守昆仑增城的说法。究其情况,实在是和埃及的法老一样,把自己称为神,让臣民顶礼膜拜,并把自己的头像植于其崇拜的狮子身上,成为狮身人面像。而这种人兽结合、形状怪异的图腾神在《山海经》中十分常见,张岩先生认为:“在我国大型原始文明较早期阶段,曾出现过一个神形由鸟兽虫鱼的形态为主向以人形为主的过渡过程”[18],禹、启的图腾神像天吴、陆吾(开明兽)正是这个过渡过程中的具体例证,这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6楼2016-02-19 04:20
                        回复
                          开明兽的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就可以肯定,昆仑虚上的居民就是夏王朝的诸部族,为避洪水而徙居昆仑之虚,营建增城而居之。惟其事当始于鲧、禹之时,故鲧作城郭而禹堙洪水,不过当时夏王朝尚未建立。增城之完成当在夏后启之时,此时夏王朝已经建立,而启已经成为“夏后”,即夏王朝的开国君主,所以他就是昆仑增城的统治者及庇护者,《西次三经》说他“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囿之时节也”,根据郭注,则“部”乃方部、州部之部,《河图括地象》说“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把天之“九部”与地之“九州”对举,九州是大地上人类居住的地方,那么天之九部可以理解为神祗们居住的地方,很怀疑“天之九部”就是居住在昆仑之上的夏王朝诸部族居住区的神化,因为昆仑最上面一层就是“上天”了。“囿时”与农时相当,陆吾(夏后启)司囿时与《书·尧典》说尧“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之意相同,言其掌握历法以定农时,也是其权利的体现,因为古代天文历法皆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夏人的历法已经比较发达,除今所传《夏小正》外,春秋时还流传着《夏令》一书,见《国语·周语中》。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7楼2016-02-24 06:26
                          回复
                            可以说,各部族因躲避洪水而聚居于昆仑虚,加速了部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为夏后启建立方国部落联盟式的奴隶制王朝——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龙山文化时代的古部族聚居于昆仑虚(泰山),实在是中华远古史中的一件大事,在古人特别是夏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神话传说中显现了出来,夏之遗民在其著作中也把它特别记录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荒诞不经而抹煞也。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8楼2016-02-24 06: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