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吧 关注:29,188贴子:373,672

回复:【渣译】1806年旧普军步兵服饰、武器和装备一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楼被吞了,这里是原内容


17楼2020-09-29 23:54
回复
    第五章:1806年步兵军服袖口款式一览
    (以下图示皆为右袖)
    I. “旧勃兰登堡式”袖口
    【图1和2为1806年第十二和第二十八团普通士兵带和不带Litzen的袖口,图3和4为相同时间和部队的军官带和不带刺绣的袖口。图5为1808年近卫团士兵和军官的袖口】
    正如其名,旧勃兰登堡式袖口是普军中使用时间较悠久的一款。彩色布料包裹着普通士兵袖口和上衣同色的袖翼(参见图1和图2)。但军官的袖翼则不是这样,估计是因为怕会遮盖到华丽的刺绣(参见图3和图4)。
    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军官,最下面那颗纽扣都不会扣上,这样方便穿上当时设计得很紧身的衣袖(图1至4)。增加和上衣同为深蓝色的袖翼估计是为了防止纽扣崩裂导致弄脏外翻彩色布料。
    按传统来说,最下面那颗纽约一般是不会扣上的。18世纪的军官画像中便可见其勃兰登堡式袖口上至少有两到三颗纽扣没有扣上,原因可能出在当时时尚潮流喜欢袖口有华丽刺绣和在露出小小白色底衫【译者注:和今天穿西装袖口会露出一点白色衬衫一样】。直到1896年军官还依旧不会扣上最下面那颗纽扣。可参照《Geschichte der Bekleidung und Ausrüstung des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Armee in den Jahren 1808 bis 1878》一书【译者:这本书我有】中第28页和1896年5月28日军官着装条例等。
    在腓特烈大帝时期几乎没有部队使用旧勃兰登堡式袖口(参见图1和2),估计是因为这种袖口太多纽扣导致军服费用高昂。那时“圆环式”袖口(参见图6和7)成了主流。
    而腓特烈·威廉二世从1787年则恢復了大规模使用旧勃兰登堡式袖口的潮流。
    从1808年开始,除禁卫军外的所有步兵部队都开始采用新款袖翼的旧勃兰登堡式袖口(参见图5)。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军官军服上新袖翼都要比1806年的款式要小(不会深入探讨)。
    在1816和17年普军开始采用衣袖作为各团识别:如袖翼采用白色、红色和黄色等颜色。只有步炮兵【译者注:即是重炮兵】和禁军各掷弹兵团还继续使用原先深蓝色布料。自1817年开始,普通士兵袖口那三颗纽扣就已缝死。


    18楼2020-09-29 23:56
    回复
      II. “圆环式”袖口
      【图6和图7为1806年第17和第3团普通士兵带和不带Litzen的袖口,图8和9为相同时间和部队军官带和不带刺绣的袖口】
      “圆环式”袖口设计是不能解开的,两颗缝死的纽扣只作装饰用途。引入这种袖口设计纯粹只是为了节省军服开支。1808年10月23日命令完全废弃此类袖口设计,只有将军能继续保留。
      III. “瑞典式”或者“上折式”袖口
      (有时也称为萨克森式)
      【图10和图11为1806年第15和第42团普通士兵带和不带Litzen的袖口,图8和9第51和第42团军官带和不带刺绣的袖口】
      “瑞典式”或“上折式”袖口首次由腓特烈大帝于1740年引入至禁卫军和不少新组建的步兵团。不过腓特烈·威廉二世却废除了大部分步兵团可使用该款袖口的权力,所以1806年时的上折式袖口可能要比腓特烈大帝时更为少见。
      使用的团有:奥斯汀团(排序第七)、禁卫团(排序第十五)、阿尔文斯莱本团(排序第三十三)、佩尔齐姆团(排序第三十八)、莱托团(排序第四十一)、普洛茨团(排序第四十二)、格劳特团(排序第四十七)、桑尼茨团(排序第五十)、考夫伯格团(排序第五十一)、赖因哈特团(排序第五十二)等部队的普通军服和掷弹兵禁卫营(排序第六)的肋骨服
      1808年陆军重整后,只有禁卫军和猎兵继续保有这种设计。


      19楼2020-09-29 23:57
      回复
        第六章:1806年火枪兵上衣
        【译者注:火枪兵在普军中等于普通步兵】

        【1806年的奥兰治王子属普鲁士王家步兵团(排序第十九)的火枪兵】
        此为驻防制服,野战和行军制服请查看第二十章。
        1806年时该团弹药盒上依旧保留着腓特烈大帝的章记,在其下还有边疆伯爵【Markgraf】 卡尔担任该团名誉上校时(1731至1763年)引入的马耳他十字章。

        【放大版】
        (以下内容可使用上图作参考)


        20楼2020-09-30 00:00
        回复
          各团上衣一直采用深蓝色为底色,具体色调可能会因年代有些许深浅差别。1806年的深蓝色特别浅,而且布料有些粗糙。
          整件上衣的版型十分符合当时的审美:前襟整体长度很短,上半身只延伸至腰部、胃部一带。
          而衣袖则紧实,肩膀处略显凸出
          上衣后面的下摆采用类似燕尾服设计,大概延伸到膝盖后面差不多靠近立正时手掌的位置。这时的下摆长度要较比特烈·威廉二世时的短,但要比1808年之后的长,也不像1808年之后那样靠后。自1798年后下摆上就不再有缝有口袋,只有掷弹兵禁卫营(排序第六)和第一禁卫营(排序第十五)除外。这两个部队的下摆上缝有口袋翻盖(就如同1798年之前的其余步兵军服一样),不过极有可能没有缝上袋身。
          上衣或下摆车线采用粗糙的暗红针线缝制而成,下摆的外翻部分也是如此,而这些外翻的部分自1798年后就已缝死。王属团(排序第十八)、克罗夫团(排序第三十一)、希蒙斯基团(排序第四十)和格雷韦尼茨团(排序第五十七)等部队采用玫瑰红而非暗红色针线。
          衣领、衣襟翻边、袖口和左肩上“龙骑兵”式的肩章使用彩色布料制成,不同团会采用不同颜色(详情请参见第三章第I节和第四章)


          21楼2020-09-30 00:01
          回复
            衣领为立领式,但却不像现今【译者注:本书出版于1902年】款式那般舒适,这时穿着起来很不方便,大概只会从上衣中露出一半,在正前方裁剪出一定的角度,整个衣领大概9至11cm高不过却不会完全硬化。这种衣领款式大约在1798年左右开始流行[1](参见第七章图4至6),但大概从1808年开始改用新款全硬化、及耳的高领设计,如1814年未解放战争中穿着的款式。
            “衣襟翻边”或者又称为“前胸彩面”,按照1801年12月4日的命令从脖子一直延伸到腰部。这种款式要比之前的好太多,之前的款式只在最上方靠近脖子处用钩子扣起,而其下胸膛位则是完全打开,不能完全保护士兵躯干。自1798年后的军服便开始有衣襟翻边[2]。1806年只有雷诺阿德团(排序第三)[3]这一个团没有采用翻边。不过如果真要强行算的话,掷弹兵禁卫营(排序第六)的旧阅兵服也没有翻边。
            [1]至少普通士兵是如此,军官可能更早
            [2]1806年时衣襟翻边上的纽扣只作装饰用途,因为这时上衣正如上述那样会从内部扣上
            [3]从1801年开始该团就在使用独特的军服。在1806年时是唯一使用纽扣合紧上衣的团。而且该团军服也成了1806年夏季预定军服升级计划(参见第六十二章)的参考样板,并且作为1806/7年预备营使用的标准军服样式。


            22楼2020-09-30 00:03
            回复
              从1805年尾至1806年夏,共有数条命令尝试改善翻边的版型。意在改善上衣在冬季时的保暖能力。根据腓特烈大帝和腓特烈·威廉二世于1726至1788年的明确规定[4],上衣在冬季时需能够完全扣实给予上半身足够的保护。不过这些尝试在1806年战争爆发后便束之高阁.(参见第六十二章)
              袖口的款式已于上几章中讲述(参见第三和第五章)。总而言之,袖口共有三种设计:旧勃兰登堡、圆环和上折式。不同设计是作识别各团之用。[5]
              [4]腓特烈大帝年代的条例规定只会在战时实行。在和平时期这些翻边则是缝死的,特别是考虑到七年战争结束后上衣版型越发收紧。这样一来便可节省花在军服上的开支(如布料和不用缝制扣孔等),而且缝死的翻边和紧身上衣令部队看起来更加威武。 从腓特烈大帝驾崩至1806年期间军服发生了许多变化。 首先是腓特烈·威廉二世对步兵军服大刀阔斧地改革,其于1787年下令上衣需足够宽,这样在冬天和下雨时可以扣紧(参考第10至14条) 其次腓特烈·威廉三世从1798年开始又下令军服采用收紧款式,并且像上面所述那样缝死翻边(参考第15条)。
              [5]可参考赖因哈特团(排序第五十二)和陶恩齐恩团(排序第五十六),在1806年时这两个团只能通过袖口款式和帽子上的帽绒颜色分辨。


              23楼2020-09-30 00:03
              回复
                上衣只有左肩有一个肩章,称为“1806龙骑兵式”,之前又称为“肩带”(参见上图右侧人物)
                这种“龙骑兵式”肩章很细幼,其宽度大概只有2.5cm。摆位也靠近背部而非置中,因为这样敌人难以在正前方见到。肩章用1颗纽扣连接到外领上,主要用途是固定弹药盒背带。根据1789年5月5日命令,只有团属炮兵上衣两肩都有肩章。
                从1808年一直流行到现在【译者注:本书出版于1902年】的宽肩章,首次于1806年在暂编营中出现。
                步兵部队采用双肩章要在1806/7年的战事之后,因为那时引入了需要两个肩章来固定的双肩背包。
                军服上的纽扣不是黄铜色就是银灰色。1806年时共有34支步兵团采用黄铜色纽扣,26支步兵团采用银灰色。大部分资历较悠久的团使用黄铜色纽扣,而禁卫团(排序第十五)则使用镀银纽扣。
                每个纽扣大概有一个50芬尼硬币那么大【译者注:大概22毫米】,其外形鼓起且没有任何数字或装饰。除了腓特烈·威廉三世时期开始采用的这种鼓起纽扣外,可以确定不少老团还在使用旧款平面纽扣。


                24楼2020-09-30 00:04
                回复
                  上衣会有以下几处出现纽扣:
                  -在衣襟翻边上:1806年时的大部分步兵团每一翻边有8颗纽扣,不过其中12个团每边却只有6颗[6]。而在鲁茨团(排序第八)中,每边有11颗;在迪里克团(排序第十六)和夏默团(排序第二十七)中,每边9颗。而雷诺阿德团(排序第三)虽没有翻边,但衣襟左右两边却有两排7个纽扣。而掷弹兵禁卫营(排序第六)的旧阅兵服也是没有翻边,不过衣襟两边却各有6各纽扣。
                  -在腰前右下边线处有两个纽扣,曾用于固定旧款上衣较长的前摆,不过现在上衣改为短版的燕尾服款式之后便成了纯粹的摆设。估计是各团经费负担得起,所以依旧缝上了这些没用的纽扣。在那个年代不少画像,就算是靠谱的那些居然也把这两个纽扣画在左襟翻边之下。其实那个位置较早时只有两个扣孔,1806年就只剩下两个暗示其曾经存在过的“标记”或直接完全消失。
                  -后背在腰部脊椎处,下摆之上的位置有两个纽扣
                  -左肩的“龙骑兵”式肩章有一颗纽扣将其固定在外领靠后背位置(参见上图右侧人物)
                  -袖口上的纽扣:每种袖口款式的纽扣数量和布局都各不相同,简单总结:
                  --旧勃兰登堡式:每边3颗纽扣垂直排列
                  --圆环式:每边2颗纽扣垂直排列
                  --上折或瑞典式:每边2颗纽扣水平排列
                  每团使用的袖口款式各不相同,必须单独考证(参见第五章)
                  大部分团的上衣都会有羊毛制边线或者Litzen饰物,后者文献中常叫为“结环”【原文叫Schleifen】
                  之前有提到过如果两个团的识别色相同的话,那么Litzen就是用来识别的最好方法(参考第三章第VI节)。各团“结环”的设计、布局和颜色都各不相同,所以各团必须单独考证。
                  [6]这12个团分别是昆海姆伯爵团(排序第一)、布吕内克团(排序第二)、克莱斯特团(排序第五)、申克团(排序第九)、布伦瑞克-奥尔斯公爵团(排序第十二)、贝瑟团(排序第十四)、特雷斯考团(排序第十七)、王属团(排序第十八)、路易斯·斐迪南王子团(排序第二十)、曾格团(排序第二十四)、莫伦多夫团(排序第二十五)和黑森选侯团(排序第四十八)。除了布吕内克团(排序第二)和克莱斯特团(排序第五)外其余翻边上都有边线。


                  25楼2020-09-30 00:06
                  回复
                    参考列表:
                    【由于大部分条例都是用旧德语写成的,所以有些东西我不是很确定,这里附上德语原文供会德语的大佬校对】
                    1. 1726年步兵条例第636页第X条:“当在严寒或雨雪天气需合紧上衣时,弹药带需斜挎在上衣外”
                    Infanterie-Reglement 1726, Seite 636, X. Artic:
                    “Wenn bey kalten oder sehr regnichtem Wetter die Röcke zugemacht warden, sollen die Gehencke allezeit über den Rock gespannet seyn.”
                    2. 1743年步兵条例第635页第XIII条:“每团军服需按经费条例规定使用厄尔为度量标准【译者注:厄尔为欧洲古代长度单位,1普鲁士厄尔大约0.6~0.7米】,整套军服必须做到在冬季可以扣紧御寒。”
                    注意:上衣、袖口及背心应包含在内,这样在冬天就不必单独考虑。
                    相同条例第647页第X条:“当在严寒或雨雪天气需合紧上衣时,弹药带需斜挎在上衣外”[7]
                    Infanterie-Reglement 1743, Seite 635, XIII. Artic:
                    “Die Regiment können mit dem Ellen-Maaß laut Veconomie-Reglement gnugsam auskommen, dahero auch die Mundirung vollkommen gemachet warden muß, daß sie zur Winterszeit kan zugeknöpfet werden.”
                    NB. Die Röcke und Rock-Ermel, auch die Camisöler sollen eingelegt warden, daß sie zur Winterszeit können ausgelassen werden.
                    Ebenda Seite 647, X. Artic:
                    “Bey kaltem oder sehr regnichtem Wetter sollen die Röcke zugemachet und die Gehencke über den Rock gesepannet werden.”
                    3. 1750年条例(第498和第508页)和1773年条例(第635和第647页)与1743年条例相同
                    [7]参照注备[3]了解实际执行情况


                    26楼2020-09-30 00:08
                    回复
                      7. 1756年11月25日命令,第一禁卫营(排序第十五)士兵舍伦的日记(参谋部文献):
                      “我们的上衣已扣实,弹药盒则背在上衣外。”
                      Befehl vom 25.11.1756, im Tagebuch von Scheelen's vom I. Batalion Garde (Nr. 15) (Archiv Generalstab):
                      “Die Röcke werden zugeknöpft und die Gehenke darüber gespannt.”
                      8. 1759年1月31日切特里茨龙骑兵团(排序第四)战令记录书中的其中一条:
                      “各兵卒需紧扣上衣,而马匹则毋需钉蹄”(摘录自舍宁的《Geschichte des 3. Dragoner-Regiments》中第164页)
                      In einem Befehl vom 31.1.1759 im Ordre-Buch des Dragoner-Regiments Czettritz (Nr. 4 der Stammliste) heißt es:
                      “Die Röcke werden zugeknöpft und die Pferde nicht aufgeschweist.”(Abgedruckt bei von Schöning, Geschichte des 3. Dragoner-Regiments, Seite 164.)
                      9. 1759年5月14日命令,(同上第166页):
                      “上衣保持开襟。”
                      Aus einem Befehl vom 14.5.1759 (ebenda Seite 166):
                      “Die Röcke bleiben aufgeknöpft.”


                      28楼2020-09-30 00:09
                      回复
                        13. 1788年步兵条例第658页:
                        “上衣必须做到距离膝盖有四根手指之间隔”—即是在膝盖之上,“排布良好且纽扣能扣上”等
                        同一条例第659页:“当在严寒或雨雪天气需合紧上衣时,弹药带需斜挎在上衣外”
                        Infanterie-Reglement 1788, Seite 658: “
                        Die Röcke sollen bis 4 Finger breit über das Knie heruntergehen” – soll heißen oberhalb des Knies – “gut sitzen und zuzuknöpfen sein” u.s.w.
                        Ebenda Seite 659: “Bey starkem starkem Frost und schlimmen Wetter sollen die Leute die Röcke zuknöpfen und das Geheke darüber spannen.”
                        14. 1792年12月27日命令,来自当时从波茨南出征的第一禁卫营中冯·温斯科沃斯基的日记(参谋部文献):
                        “我们将会于晚些8时许出发,军官有大衣穿。不过手下兵员就只能扣紧上衣,外面斜挎着弹药盒。”
                        von Wienskwoki's Tagebuch, Befehl vom 27.12.1792, beim Ausmarsch des I. Bataillons Garde aus Potsdam. (Archiv Generalstab):
                        “Am 8 Uhr wird marschirt. Die Officiers in Ueberröcken. Die Burschen knöpfen ihre Röcke über. Die Gehenke bleiben aber unten.”
                        15. 冯·赖歇将军回忆录第一册第224页:
                        “于腓特烈·威廉二世驾崩后不久,我们就开始慢慢换装新军服,以往权宜了事的老土军服换成了现在新潮的设计,对此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旧款耐用但却不耐看的折帽(Casquette)分别换成了现在的三角帽和掷弹兵帽。
                        带纽扣的衣襟翻边也是如此,直接缝死完事。上衣下摆则在前方和边角一起剪掉,然后剩余的后摆修建成燕尾造型。
                        而下摆的翻边则可以缝死,以便在前襟修剪后保持美观。”
                        Memoiren des Generals von Reiche, I. Seite 224:
                        “Bald nach dem Tode Friedrich Wilhelem II waren in dem Uniformswesen der Truppen nach und nach Veränderungen eingesührt, wobei mehr der Geschmack als die Zweckmäßigkeit die Norm abgegeben hatte. Die zweckmäßigen zweikrämpigen Hüte (Casquets) wurden als nicht kleidsam abgeschafft und gegen dreieckige Hüte und Grenadiermützen vertauscht.
                        Die Rabatten zum Ueberknöpfen traf ein gleiches Loos und sie wurden sestgenäht. Die Rockschöße, welch emit den untern Ecken zusammengenommen werden konnten, wurden vorn weggeschnitten und gleich Vogelschwänzen zugestutzt.
                        Das aufgeschlagene Unterfutter der Schöße wurde aufgenäht, um den Schein davon zu bewahren, wenn die Sache auch nicht mehr vorhanden war.”


                        30楼2020-09-30 00:11
                        回复
                          16. 冯·苏可夫《meinem Soldatenleben》第53页:(在描述1806年2月后的步兵军服)
                          “现在的军服就只剩下个半身和绑腿,看起来真是弱不禁风,敌人真应给我们的布料供应商立上个一等功”
                          von Suckow, aus meinem Soldatenleben, Seite 53:
                          (Bei der Beschreibung der Infanterie-Uniform vom Feb. 1806)
                          “Eine Uniform nebst Beinkelib und Gamaschen von einem so geringen Material gefertigt, wie man es zu Ehren aller Tuchfabrikanten vergebens suchen würde.”
                          17. 冯·瓦赫霍兹的日记第68页:(1806年服役于马尔士斯基团(排序第二十八))
                          “我军衣物根本就是用最便宜、最粗糙的布料制成。和粗麻布一比根本就没什么区别。”
                          von Wachholtz, Tagebuch, Seite 68 (Regiment Malschitzki Nr. 28 1806):
                          “Die Montirung der Leute bestand aus den erbärmlichsten, gröbsten Stoffen. Das Tuch war ein Beuteltuch.”
                          18. 上述言辞似乎有点过于夸大,现存的一件王属团(排序第十八)火枪兵上衣便能还普军一个清白。这件上衣为标准款式,其Litzen位置毋庸置疑可证明是于1806年夏季制造。


                          31楼2020-09-30 00:12
                          回复
                            lz目前翻译到第6章,之后的章节会在贴吧和知乎同步更新,被吞的楼层我会补上(其实你可以去知乎看)


                            32楼2020-09-30 00:14
                            回复
                              好贴,在知乎上也看到了楼主的翻译,辛苦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20-09-30 10: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