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50,107贴子:2,680,456
  • 10回复贴,共1

大汶口文化焦家城址出土的男性头骨M57号复原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4-09-04 15:27回复


    目测小高遗址头骨形态:高颅型、眼眶端正、眉弓平坦、超狭鼻、颧弓宽度适中,颧骨无突出,属于标准的东亚人种特征。这个头骨距今8700年,已经具备东亚人种体质性状,推测东亚人种诞生于1万年前,发展至今。付巧妹团队研究观察到,现代汉族人群里携有古北方人群成分比例最高的群体显示位于山东,这里也正是本研究古北方人群的代表个体样本的遗址所在地,由此反映出山东地区人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遗传连续性。
    山东淄博小高遗址出土的完整骨骼(距今8700年),也许是美女平躺的样子。

    大汶口文化焦家城址出土的男性头骨M57号,Y染色体N1b1-CTS582支系TYT27161+线粒体D5b1b,常染成分最接近8000年前后李文化人群,表现出稳定的遗传连续性。


    IP属地:北京2楼2024-09-04 15:28
    收起回复




      鲁北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男性则有多样化的Y染色体序列,实际测到K*(×O)有一例、N为两例、O为一例。


      傅家大汶口文化头骨眉弓很平、鼻根点无凹陷、眼眶较高、平颌,属于标准的东亚人种。


      俞长栋(山东滕州人)头部形态,和傅家大汶口文化男性头骨较为相似,圆颅、眉弓很平、鼻根点无凹陷、鼻骨较高,眼眶偏高、狭鼻、平颌。他和新疆维族球员合照,五官立体度差别不大。


      IP属地:北京3楼2024-09-04 15:38
      回复

        2015年傅家遗址古DNA早已出来了,实际测到K*有一例、N为两例、O为一例。如果2024年复旦大学检测的这些F代号(公元前3600 年至公元 317 年的 24 个古山东人DNA)的标本又是来自傅家遗址的,纯属重复检测,只不过是细分下游,检测常染而已。
        .
        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代表了鲁北地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它的文化面貌同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这些F代号的标本DNA单纯,父系归类为N1b1-CTS962,共祖年龄6780年,母系清一色也都是D5b1b,疑是部落族内近亲繁殖。
        从上表中看出,F90701、F90704(父系N1b1-CTS962母系D5b1b)的E11常染构成,没有马来、傣族成分。聂村商代墓葬测出的常染成分,导入微基因结果为99.7%北汉成分。通过两者比较,可以发现聂村商代墓主含有6.7%的类傣成分,北方汉族的产生和形成,历史上可能受过古淮河人群及其长江古人的影响,类傣成分增多了。但是,F90701、F90704傅家人群没有类傣成分,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东亚北方人群。
        .
        大汶口文化焦家墓群发现了多例N1b1-CTS582下游分支,是傅家人群的亲兄弟,均属早期后李文化后裔。但是,与傅家人群相比,焦家人群的常染血统最接近后李人群,表现出稳定的遗传连续性,而傅家人群的华东成分比他们增多了,令人费解?!


        IP属地:北京4楼2024-09-04 16:00
        回复



          山东小伙父系N1b1,无疑是鲁北老土著,也就是真正的山东人,纯北汉血统。但北汉本身含有6.7%的类傣成分,还不如F90701、F90704傅家人群单纯。北方汉族的发展和形成,历史上可能受过古淮河人群或者长江古人的影响,类傣成分增多了。


          IP属地:北京5楼2024-09-04 16:05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5楼2024-09-05 20: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6楼2024-09-05 20:35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8楼2024-09-05 21:09
                收起回复
                  焦家遗址一共发现了215座墓,墓葬的棺椁葬具使用率超过60%,有104座墓葬都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玉器。根据葬具的不同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规格的墓。即有棺有椁为大型墓,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共22座,其中有2座为重椁一棺,20座为一椁一棺,随葬品有玉钺、玉镯、白陶杯等。有棺无椁为中型墓,随葬品数量比较多,在墓主头端和脚端放置着陶鼎、陶罐等,随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类装饰品。无棺无椁为小型墓,规模较小,大多数没有葬具,随葬品也几乎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陶器、骨器等,记录着一场社会财富和等级加速分化的进程:富者重椁厚葬,贫者愈贫,几无立锥之地。焦家遗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并且形成了十分严格的礼仪制度,形成了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开后世礼仪制度的先河。
                  焦家遗址北区墓地,为中型、小型墓葬。
                  焦家遗址南区为聚落中掌握权力的上层家族的专属墓地 。
                  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代表了鲁北地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它的文化面貌同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多数墓墓室小而无葬具,头向以东北者较多,没有拔牙习俗。生产力低,没有贫富分化,基本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些F代号的标本DNA单纯,父系归类为N1b1-CTS962,共祖年龄6780年,母系清一色也都是D5b1b,疑是部落族内近亲繁殖。
                  鲁中鲁北大汶口文化N1b1-CTS582,显然源自后李文化。
                  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主要分布鲁南和苏北。这个地区也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地带。鲁南大汶口文化O2-M122,最可能源自北辛文化。


                  与鲁北傅家遗址不同,鲁南苏北大汶口墓葬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普遍拔牙,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礼器组合以精制黑陶白陶为主,贫富分化明显,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
                  鲁南西夏侯遗址、苏北刘林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都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O2-M122主体,当初是大汶口文化领创者,出现了原始木椁、富贵大墓和成年男女合葬墓。标志着国家诞生之前的准备阶段——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父系制度的确立。
                  .
                  由此推测,O2-M122当初是大汶口文化领创者,向鲁北扩张,创建了焦家王城。南区高等级墓葬成为聚落中掌握权力的上层家族的专属墓地。不过,一些下层人士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步入上层社会,比如M161、M185等高级墓主N1b1-CTS582。N-CTS582、C-F1319是后来的结盟者,北区墓地成为他们的专属中小型墓地。

                  焦家遗址北区M57墓地,有棺无椁为中型墓,随葬品数量比较多。

                  焦家遗址北区M57墓地,有棺无椁为中型墓。他的检测结果:Y染色体N1b1-CTS582支系TYT27161+线粒体D5b1b,常染成分最接近鲁北新石器早期人群,表现出稳定的遗传连续性。


                  IP属地:北京22楼2024-09-15 13:04
                  回复






                    IP属地:北京34楼2025-04-12 15:1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35楼2025-04-12 16: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