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遗址一共发现了215座墓,墓葬的棺椁葬具使用率超过60%,有104座墓葬都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玉器。根据葬具的不同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规格的墓。即有棺有椁为大型墓,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共22座,其中有2座为重椁一棺,20座为一椁一棺,随葬品有玉钺、玉镯、白陶杯等。有棺无椁为中型墓,随葬品数量比较多,在墓主头端和脚端放置着陶鼎、陶罐等,随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类装饰品。无棺无椁为小型墓,规模较小,大多数没有葬具,随葬品也几乎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陶器、骨器等,记录着一场社会财富和等级加速分化的进程:富者重椁厚葬,贫者愈贫,几无立锥之地。焦家遗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并且形成了十分严格的礼仪制度,形成了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开后世礼仪制度的先河。

焦家遗址北区墓地,为中型、小型墓葬。

焦家遗址南区为聚落中掌握权力的上层家族的专属墓地 。

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代表了鲁北地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它的文化面貌同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多数墓墓室小而无葬具,头向以东北者较多,没有拔牙习俗。生产力低,没有贫富分化,基本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些F代号的标本DNA单纯,父系归类为N1b1-CTS962,共祖年龄6780年,母系清一色也都是D5b1b,疑是部落族内近亲繁殖。

鲁中鲁北大汶口文化N1b1-CTS582,显然源自后李文化。

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主要分布鲁南和苏北。这个地区也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地带。鲁南大汶口文化O2-M122,最可能源自北辛文化。


与鲁北傅家遗址不同,鲁南苏北大汶口墓葬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普遍拔牙,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礼器组合以精制黑陶白陶为主,贫富分化明显,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
鲁南西夏侯遗址、苏北刘林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都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O2-M122主体,当初是大汶口文化领创者,出现了原始木椁、富贵大墓和成年男女合葬墓。标志着国家诞生之前的准备阶段——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父系制度的确立。
.
由此推测,O2-M122当初是大汶口文化领创者,向鲁北扩张,创建了焦家王城。南区高等级墓葬成为聚落中掌握权力的上层家族的专属墓地。不过,一些下层人士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步入上层社会,比如M161、M185等高级墓主N1b1-CTS582。N-CTS582、C-F1319是后来的结盟者,北区墓地成为他们的专属中小型墓地。

焦家遗址北区M57墓地,有棺无椁为中型墓,随葬品数量比较多。


焦家遗址北区M57墓地,有棺无椁为中型墓。他的检测结果:Y染色体N1b1-CTS582支系TYT27161+线粒体D5b1b,常染成分最接近鲁北新石器早期人群,表现出稳定的遗传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