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位也是老一代的学者。
太平兴国七年(982),辽景宗死,圣宗继位,时年十二,由帝母萧太后主政。萧太后颇有才识,内则选贤任能,修明法度,外则委任耶律休哥,主持南面军事,专意对宋。她又于汉地施行科举,简拔人才,并劝课农桑,表扬孝友;以推行汉化为手段,博取汉人的拥戴。其后岐沟关再败宋师,其势至于全盛。而宋则一蹶不振,主和之议渐盛,终致对辽订下屈辱的条约。
岐沟之役后,辽采取报复手段,时常遣兵寇宋,河北河东之地,屡被其祸,宋曾两次向辽乞和,均为所拒。至道三年(997),太宗死,子恒即位,是为真宗。真宗即位之初,主和之论益盛,真宗曾命疆臣为辽试探和议,未得要领。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奉萧太后大举入侵,自瀛州(今河北河间县)南下,直抵澶渊(今河北濮阳县西南)。澶渊距开封仅三百里,因此朝野震动,纷议迁都,真宗为人怯懦,不能自决。当时唯宰相寇准、毕士安主张亲征,真宗采纳他们的建议,渡河至澶州(今河北濮阳县),宋师士气大振。其实真宗并无作战的决心,仍随时相机求和。既而辽大将挞览,以轻骑略地,中伏而死,辽人气亦稍夺。萧太后乃听宋降将王继忠的劝告,与宋言和。
继忠为真宗在藩邸时的亲信,于咸平六年(1003)为辽所俘,甚为萧太后所器重。他一心想使宋辽和好,因而力主罢兵。宋方则由毕士安(也是真宗藩邸旧人)主持一切,并派曹利用赴辽帐议和。结果宋许岁遗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辽主呼真宗为兄,其议始定,这就是所谓的“澶渊之盟”。寇准初即反对和议,继则主张提出有利的条件,均未为真宗采纳,事实上,他并不是这次盟约的主持人。这次和议,宋的损失虽不算大,却是有宋以来空前未有的对外屈辱。[参看蒋复璁《宋真宗与澶渊之盟》(载《大陆杂志》二十二卷八、九、十期)]。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
太平兴国七年(982),辽景宗死,圣宗继位,时年十二,由帝母萧太后主政。萧太后颇有才识,内则选贤任能,修明法度,外则委任耶律休哥,主持南面军事,专意对宋。她又于汉地施行科举,简拔人才,并劝课农桑,表扬孝友;以推行汉化为手段,博取汉人的拥戴。其后岐沟关再败宋师,其势至于全盛。而宋则一蹶不振,主和之议渐盛,终致对辽订下屈辱的条约。
岐沟之役后,辽采取报复手段,时常遣兵寇宋,河北河东之地,屡被其祸,宋曾两次向辽乞和,均为所拒。至道三年(997),太宗死,子恒即位,是为真宗。真宗即位之初,主和之论益盛,真宗曾命疆臣为辽试探和议,未得要领。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奉萧太后大举入侵,自瀛州(今河北河间县)南下,直抵澶渊(今河北濮阳县西南)。澶渊距开封仅三百里,因此朝野震动,纷议迁都,真宗为人怯懦,不能自决。当时唯宰相寇准、毕士安主张亲征,真宗采纳他们的建议,渡河至澶州(今河北濮阳县),宋师士气大振。其实真宗并无作战的决心,仍随时相机求和。既而辽大将挞览,以轻骑略地,中伏而死,辽人气亦稍夺。萧太后乃听宋降将王继忠的劝告,与宋言和。
继忠为真宗在藩邸时的亲信,于咸平六年(1003)为辽所俘,甚为萧太后所器重。他一心想使宋辽和好,因而力主罢兵。宋方则由毕士安(也是真宗藩邸旧人)主持一切,并派曹利用赴辽帐议和。结果宋许岁遗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辽主呼真宗为兄,其议始定,这就是所谓的“澶渊之盟”。寇准初即反对和议,继则主张提出有利的条件,均未为真宗采纳,事实上,他并不是这次盟约的主持人。这次和议,宋的损失虽不算大,却是有宋以来空前未有的对外屈辱。[参看蒋复璁《宋真宗与澶渊之盟》(载《大陆杂志》二十二卷八、九、十期)]。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