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4为什么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的出家人,相对较少? 一、用原始经典的出家人,往往多在热带地区; “乞食制的日中一食”,虽然比较省事,但是,难以做到“素食的日中一食”。 二、在非热带地区,“乞食制”往往行不通。虽然“乞食制的日中一食”,与佛陀“苦行、梵行得解脱”的教法相应,但是,原始经典的说法是:“苦行、梵行得解脱”,而不是“乞食得解脱”。 三、然而,“五堂功课、素食制”消耗较多的体力,因此,往往
-
0建议随佛法师及相关弟子可以建立一个群,让大家有一个随时学习、讨论原始佛法的网络精舍
-
0经核实吧主心子的春天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中华原始佛教会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1申请人:心子🍒 申请感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
0
-
0
-
0
-
0
-
0转自:公众号——华人原始佛法 根据随佛禅师开示整理 切记:修行不要好面子! 人要有骨气,但不要赌气;骨气要用在志气上面,不要用在赌气上面。所以,一旦做错事情,我们要赶快说“对不起”,越早讲越好。为什么呢?因为受伤的经验会加深。 例如,对方误解我,我内心受到伤害;但我自己没把受伤的感受说出来,对方也没讲;而受了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会再去回想一遍。 结果,自己的内心每回想一次,就好像又受伤一次。因为,每一次
-
0
-
5佛使比丘对于缘起思想的反省及其意义 吕凯文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法光杂志 v.109 (1998.10 ) 法光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导言 佛使比丘(1906~1993)对于缘起思想的讨论,主要见于1971年出版的《十二因缘》一书。(台湾的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亦有其《生活中的缘起》集译本,以下略称《缘起》)若就思想发展历程来看,此书亦是佛使比丘思想的主要分水岭。它一方面承继早期对于巴利原典之无我、无执、内观和四谛思想的澄清与深化,
-
19《卡拉玛经》解说节选 原文全经请参照:http://www.fjland.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1 当时,佛陀来到了卡拉玛人所在的村落,因为在佛陀来到之前,卡拉玛人遇到很多大师来他们这里说法、布道、招收信徒,这些大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都说自己很好,是最究竟的,而别人的都是错的,每个大师都这样说。 正因为所有大师都持如此说法,反倒让纯朴、诚实的卡拉玛人弄不清楚了:既然都说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别人都是不如他的,那么究竟谁说的
-
0经核实吧主心子的春天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中华原始佛教会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
8认识原始佛教 /张慈田 「原始佛教」(early buddhism)也称作初期佛教、早期佛教,是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它的范围是指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而弘扬正法开始,至释尊入灭后一两百年间,尚未分裂为部派以前和合一味之教法。 早期结集的阿含经与律藏,是修学原始佛教的宝藏,也是开启大乘佛教的根本源头,可惜绝大部分汉语系的佛教徒将这一宝藏编列为「小乘经」、「小乘律」而不予重视,阻碍了对佛陀根本教法的认识。一百多年
-
3如题,欢迎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学佛的因缘吧~ 每个人接触佛教的诉求、立足点都不同,所以经验一定也不相同,原因经历多样,能走到一起很奇妙,欢迎来聊一聊您的学佛因缘。
-
2(选自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印度的宗教) 有人说:通观印度的历史,得於其中寻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时又能寻出希腊以来迄於近世之西洋哲学的重要思想;而尤足为印度夸者,此等宗教与哲学,自始即保持着一体不离之关系而前进。西洋则发生於希腊的哲学与发生於犹太的基督教,在古代本相冲突,至中世两相调和,近世则再分离,而与印度大异其趣。(此语见於高楠顺太郎及木村泰贤合着《印度哲学宗教史。绪论》) 《吠陀》 印度民族众
-
36不能導向涅槃的無記 ──一個治療箭傷的譬喻 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摩羅迦子在獨自禪坐中,起了一個想法: 「世尊對『世界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生命與身體是一、是異,死後真我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些觀點,都不主動表示他的看法,別人問了也都被世尊擱置,或是拒絕回答。我實在不贊同,也不能接受世尊這樣的作法,如果世尊不告訴我
-
41我学佛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很精进,每天都要听视频,看书,了解了以后就认为懂了,慢慢就放松了。只有在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才想起来我需要佛法来解决问题,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在拣起来学,又可以精进一段时间,等问题解决了,又回到了懈怠期。总是这样反复,不能一直精进,今天看到师父的回答真的是要回到现实,看清我们身心的实况,发现苦,看清苦的原因,找到方法,努力实践,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
12大正藏《杂阿含》第5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于萨罗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 尔时,聚落主大姓婆罗门,闻沙门释种子,于释迦大姓,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成无上等正觉。于此拘萨罗国人间游行,到婆罗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又彼沙门瞿昙如是色貌、名称、真实功德,天、人赞叹,闻于八方,为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世间诸天、魔、梵,
-
8认真地想一想,已经是四十几岁的年纪,不老也不小,这一生在世间活了快半个世纪了。 真的要算一算这几十年中,除了父母、爱人、孩子、朋友,陪伴自己年数最多的,要算是佛教了。很庆幸,在很小的年纪,会有一些小小的奇特经验,得以在一个无神论家庭中,有亲近宗教的因缘。 世间与佛教的交织影响,好像从小就若有如无地蔓延着,说不好从哪个时候算是一个正式的开头,或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因缘生”吧,没有固定的开始,也没有固定
-
13在竹竿上特技表演的啟示 (选自庄春江先生《阿含经故事选》) 有一次,佛陀告訴比丘們: 「從前,有在竹竿上表演特技的師徒兩人,老師以肩膀頂著一根長竹竿,徒弟則在竹竿上作表演。 表演前,老師對徒弟說: 『你在竹竿上頭表演時,要時時向下留意我、護著我,我在下面也會隨時留意你、護著你,這樣,我們上下彼此留意,彼此護著對方,在互相扶持之下,我們的表演必定萬無一失,如此一來,就能財源滾滾而來了。』
-
22原来我们平时的想法就是分别观,都是这个加上那个等于那个的关系,事事物物都是加减法,好像只是为了组合成个数,而忽略彼此之间影响下根本就没有原来的ABC。”这点很赞。我自己现在仍不自主受分别观的影响,经理处理事情时束缚在过往中的经验中去期待、强求结果,而忽略了“因缘法之所以是现实,是因为它考虑的面向是敞开式的,而每个面向都是唯一的,因为是要考虑影响的,影响的就不会被复制,这就是现实”。
-
17“人的善与恶往往受当时环境所影响,我们应该营造良善的因缘,让善的力量发扬出来,才能建设光明的社会。”好人不是好到不可思议,永远不会有恶行;坏人也不一定十恶不赦,没有一点善意。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人内心的善意会引发出来。在我国现代,即使人们评价人性冷漠,但在一些特殊因缘下,人性的善良都表现出来。比如在灾难发生时,出租车及各种车都主动免费运送人员脱离灾区等等许多事例。良善的风俗习惯靠我们每个人创造,我
-
15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鹿母講堂時,來了兩位婆羅門,一位名叫婆悉吒,另一位叫婆羅墮,他們誠摯地一同隨佛陀出家修學,成為比丘。 這天傍晚,婆悉吒看見佛陀在屋外經行,趕緊招呼婆羅墮一起跟隨在佛陀後面經行,想藉著這個機會親近佛陀,看看能不能因此而多聽聞一些佛法。 經行中,佛陀回過頭來,關懷地問婆悉吒道: 「婆悉吒!你倆真是難得啊,雖然出生婆羅門家族,卻甘願放棄那優渥的居家環境,來過無家的比丘生活
-
19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因為不滿他的哥哥隨佛陀出家,所以就當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辭,十分氣憤地謾罵佛陀。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洩,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說: 「婆羅門!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 「有啊,瞿曇!那又怎樣?」 「婆羅門!你曾經準備餐飲,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
-
9选自庄春江《阿含经故事选》第13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那爛陀地方遊化,住在那羅村一位賣衣人家的芒果園中。 當地有一位村長,因為他家世襲以鍛造刀子為生,家族就以「刀師」為姓。 這天,這位刀師村長去見他的老師尼乾子,尼乾子對他說: 「你會不會以一種兩難的詭辯術,論敗沙門瞿曇,讓他啞口無言?」 「老師!有什麼兩難的詭辯術,可以論敗沙門瞿曇,讓他啞口無言?」 「你先問沙門瞿曇,看他是不是要
-
8大正藏《杂阿含》第41经 《相应部》蕴相应5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
-
7佛教曾盛行于全印、中亚……乃至全亚洲,如此伟大的佛教现今如何?——真是一个非常尖锐也非常好的问题。 面对亚洲人民曾经面临的苦难,佛教除给出这是宿命与行善来世会好的希望,对眼前正在发生的伤害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是否给出过真正有帮助的指导或意见? 那段痛苦的历史我未参与,所以真的不知道。但就我接触佛教以来所接受的思想中,面对不如意、不待见甚至欺辱,确实只记得被解释为欠债还债,然后要忏悔放下…… 在接触原始佛
-
11
-
9倾力于当前可行可及, 人生是做出来, 不是想出来。 ——随佛禅师
-
5
-
7人们的生活安定之后,不再满足于「只是活着」,还需要自我的延伸,因此告诉自己:活着还不够,还必须活得比其他人好。而这正是虚荣。 简单一句话,虚荣就是「我比你好」,基督教视之为人类的原罪之一。 . 佛法讲因缘缘生,缘生法都是独一无二,没有重复性。因缘不断流转,世间没有相同的两件事物,即使勉强比较,也不能全然代表。 例如这颗西**那颗重,不能代表哪颗西瓜好,重量不能代表西瓜;再如,此花比彼花美,就算真是如此,也
-
5阿含经故事选(庄春江 译)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 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上,那位老师一直不停地诽谤佛陀,也诽谤佛法与比丘们,而他的徒弟却一直与他唱反调,不断地称赞佛陀、佛法与比丘们。 这一天傍晚,大家都来到路途中的一个庵婆罗树
-
4十多年前,庄春江师兄读完《阿含经》,由于深得「法饶益」及「义饶益」,认为值得推荐给法友们分享,于是陆续编写了《杂阿含经二十选》、《中阿含经十二选》及《阿含经随身剪辑》等系列专书,发行之后,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回响与喜爱,以上各书也都再版多次了!不过如实而言,读者群恐怕还是以「佛学院」同学及同情原始佛教者居多;因为北传(四部)《阿含经》(或南传《尼柯耶》)到底是大部头的原典丛书,对一般学佛的法友
-
4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 论文摘要: 关于以何种观点来诠解十二缘起,历来多有讨论,以近代来说,M. Walleser曾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名色与触、名色与识的关系,进而抨击以名色为母胎中之胎儿的传统解释,其说间接地挑战历来严守阿毘达磨「缘起贯通三世」的传统诠释观点。此一新诠释虽未必使学者们完全信服,但在M. Walleser 立论后,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亦有后继者提出类似的观点,如泰国的佛使比丘(Bhikkhu Buddhadasa,泰国著名的禅修指导者与
-
7民国五十六年,我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中说:在战乱中所写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写的,多叙述而少引证,对佛教史来说,体裁是很不适合的,而且空疏与错误的也不少。……我要用语体的,引证的,重写一部」。但直到现在,二十年的悠长岁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以外,只写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
-
2Ā760 大正藏《杂阿含》760 经、参 346 经;南传《增支部》“十集”76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何等为三?谓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无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说法,教诫教授。以世间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
-
2SĀ758 大正藏《杂阿含》758 经;《增支部》"三集"62 经 古老经说 读后感言(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查看古老经文原文与白话摘要) 台湾 法观 母子间的情感是世间亲情中最强韧的维系力量之一。所以母子被迫分离的恐惧与悲伤也被认定是世上最强烈的痛苦。但在 佛陀眼中,母子会真正分离的危机,与凡人所认知的定义不同。凡人所认定为母子分离的危机,实质上仅只是由于外在的变迁,一时威胁到母子相聚而已。比起人生中一定要经历的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