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吧 关注:72贴子:63,151

回复:《山海经》中的昆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上述资料,下面我们就把有关于《山海经》中的昆仑的一些问题作一下具体分析。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1楼2016-01-28 14:17
回复
    三、昆仑之虚神话考实
    笔者认为,汉代以前关于古昆仑之虚的神话传说都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任意虚造的子虚乌有之说,它隐含了上古人民对今山东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地理的认识。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6-01-28 14:18
    回复
      (一)昆仑释义
      关于“昆仑”的含义,古说不一,笔者认为它和十二岁名的“困敦”,实际上是一个外来名词,郭沫若认为就是来源于古巴比伦天蝎座名GIR.TAB的音译,后来又演变为混沌、浑敦、混沦等等。我国古代有氏族崇拜天蝎座,如陶唐氏、伊祁氏和子姓的商人等,他们都属于困敦氏,也就是浑敦氏,这些氏族初居于泰山周围,故泰山称为昆仑之虚,就像太昊之虚、少昊之虚、祝融之虚、颛顼之虚、夏之虚、晋之虚等“虚”一样,“昆仑”也是一个古代氏族的名字。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拙文《混沌意义源流考》[8],兹不赘述。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3楼2016-01-28 14:21
      回复
        苏雪林女士也认为“昆仑”一词是外来,她说:
        “关于昆仑仙山之想象,不知始于何时,今日文献之约略可徵者,惟有文化最早之两河流域,故吾人亦惟有姑定两河流域为昆仑之发源地。考西亚远古传说,即谓有一仙山曰Khursag Kurkura,其义犹云‘大地唯一之山’(Mountain of All Lands)或曰‘世界之山’(Mountain of the World),为诸神聚居之处,亦即诸神之诞生地(Thebirth place of the gods)。关于此山详细之描绘,今日西亚出土之砖文,尚无可徵,良堪惋惜——吾人愿望之满足,或将待之他日地底文化资料之发现而已。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4楼2016-01-28 14:24
        回复
          但西亚若干庙宇与七星坛之建筑,皆为此山之缩型。而中国之昆仑,希腊之奥林匹司,印度之苏迷卢,天方之天园,亦为此山之翻版。吾人根据此类材料,以揣测‘世界大山’之景况,亦未尝不可十得八九,此则吾人尚可引为差堪自慰之事者也。笔者固不解西亚语文,以意测之,Khursag之一字或指‘世界’,或指‘大地’,而Kurkura之一字则或为‘大山’,为高山’。中国之昆仑,古书皆作‘昆仑’,《说文》谓昆为古浑切,仑,卢昆切。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5楼2016-01-28 14:25
          回复
            以今日粤音读之,与Kuhura相差不远,殆音译其后一字也(且此仙山实为阿拉拉持(Ararat),波斯人呼阿拉拉持山为Kuhinuh则音与昆仑更近)。夫西亚与中国古代之语音,一则几经转译,一则屡有变迁,而尚能保存此项对音,使昆仑之真源不昧,终能互证于数千年后之今日,此则非可喜可庆之事耶?”[9]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6楼2016-01-28 14:26
            回复
              按:苏女士所说的西亚的这座仙山Khursag Kurkura在古苏美尔·阿卡得神话中称为杜库Duku,意思是“圣岗”,为百神所居之地,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的主要神庙就建于此,这和我国古传中上面有黄帝之宫、百神所在的神山昆仑之虚非常相似,而且我国古代典籍中对于昆仑增城的描述,和巴比伦城有很直接的关系(说详下),所以苏女士说中国的昆仑传说来自于此是很有道理的。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7楼2016-01-28 14:27
              回复
                目前关于“昆仑”一词的确切意义还不能说是有了定论,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个词是在上古时期自西方传入似乎是事实。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38楼2016-01-28 14:28
                回复
                  《山海经》说昆仑虚“在西北”,正因为这一句话,才使后人拼命往西北塞外去寻找昆仑,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山海经》说的“在西北”,是指此书本身所记疆域范围的西北,而不是殷周以后的西北。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0楼2016-01-31 19:31
                  回复
                    上面说过,《山海经》是夏朝遗民的著作,他们还沿用了故国夏王朝时期的疆域范围,关于夏王朝的疆域范围,笔者曾经有专文探讨,认为就是以今山东省为中心,渐及其周边地区[10]。在山东省中部有一大片山地,称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我们看看山东省的地形图便可知道,泰山的位置正在这片丘陵区的西北角上,也恰好在山东省地图的西北方向,这便是《山海经》说昆仑之虚“在西北”的意思。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1楼2016-01-31 19:32
                    回复
                      (三)昆仑三级
                      《尔雅》、《淮南子》、《水经注》等书都说昆仑之虚有三级,有三级的山都有那些我们不能完全知道,但是泰山的南坡的确是分为三级,在《中国泰山》一书的第4页上有一幅泰山南坡的地形示意图[11],从这幅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泰山从山下的岱庙到一天门为一级,从一天门到中天门为二级,从中天门到岱顶(包括南天门和玉皇顶)为三级,此即所谓“昆仑三级”者也。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2楼2016-01-31 19:34
                      回复
                        昆仑三级各有其名,下面就自上而下设为专题一一加以讨论。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3楼2016-01-31 19:34
                        回复
                          (1)增城九重:《天问》、《地形训》等古籍皆言昆仑虚上有“增城九重”,《水经注》引《崑崙说》则言昆仑山最高一层名曰层城,一名天庭。《文选·孙绰〈游天台赋〉》李善注、《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引《淮南子》“增城”并作“层城”,盖增、层(繁体作層)古皆从曾声,音近而假。《说文》:“层,重屋也。”《广雅·释诂四》:“增,重也,累也。”《海内西经》及《地形训》对昆仑虚上的城郭建筑描述甚详,《地形训》言其上有倾(琼)宫、旋(琁)室,《河图始开图》、《河图括地象》更言上面有“五城十二楼”、“八十城布绕之”,《地形训》也以为此级“乃维上天,是为太帝之居。”实际上,增城应是建筑在昆仑虚(泰山)南坡上的由多座大城组成的古代大城市,因其依山势而建,自山下视之,层层累累、重重叠叠,故名曰“增(层)城”,并非仅限于其最上一级。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4楼2016-01-31 19:36
                          回复
                            增城甚广大,它不可能只是一座城,而应该是一个城组,即由多座城组成的建筑群。《地形训》言其“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长五尺”,《河图括地象》言“八十城布绕之”,这些记载当是本自《海经》,但文字当有讹误或夸大,与《海经》原记载不合。《海内西经》的记录较原始,只言“面有九门”,此亦有后人改篡之处,《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引此文作“旁有五门”,《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作“面有五门”,我看作“五门”是对的,《河图始开图》等书言昆仑有“五城十二楼”,这个“五城”就是根据《海经》之“旁有五门”推算出来的,因为古代城郭都是四面各有一门(就现在考古发掘出来的龙山文化城来看即如此),既然言“旁有五门”,则当是有五座城。可见自汉代直至唐宋,人们看到的《海内西经》此文是作“五门”的,今作“九门”,可能是“五”的草书形讹为“九”所致。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5楼2016-01-31 19:39
                            回复
                              那么,增城是何人、何时所建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天问》把“昆仑县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等四问置于鲧、禹治水之事后,而《地形训》的记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由这几句话,便可使人明白,所谓增城,实乃先夏时代的部族群落为躲避洪水,徙居于昆仑之虚,因山而建之城郭。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7楼2016-02-04 0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