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吧 关注:72贴子:63,150

回复:《山海经》中的昆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洪水的发生古书多言在尧舜时期,如《书·尧典》言尧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淮南子·本经训》言“舜之时,共工振涛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当作河)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皆极言洪水之大。据《本经训》的记载,舜时洪水已经淹到了空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可见当时的鲁西南一带已经是一片汪洋了,故此时尧、舜分别命鲧、禹治水。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楼2016-02-04 06:39
回复
    《吕氏春秋·爱类》言“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人们为了逃避洪水,“皆上丘陵、赴树木”,“赴树木”只是为了暂时逃命,而“上丘陵”却是为了长久地生存。所以,许多方国部落纷纷往高地上迁徙,主要就是一些山地丘陵。《书·禹贡》言洪水过后人民“是降丘宅土”,蔡沈《集传》说:“地高曰丘,兖地多在卑下,水害尤甚,民皆依丘陵以居。”这些居人的高地丘陵也叫做“州”,《说文》曰:“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9楼2016-02-04 06:41
    回复
      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也。”后来禹治洪水,就把这些州确定下来,成为方国,故《广雅·释诂四》言:“州,国也”,即取此意。这也是《海内经》所说的“鲧禹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的史实。“九”是多意,非实指。《庄子·天下》曰:“禹亲自操稾耜,而九杂天下之川,……置万国”,《淮南子·修务训》则言“禹沐浴淫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都是“均定九州”的意思,故“九州原并非就是指九个州。《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真人关尹内传》曰:“万亿万岁有一大水,昆仑飞浮,是时飞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也”,这虽是后起的传说,但可间接说明当时人们上昆仑山的目的是为了躲避洪水。李锦山先生已指出:“在古史传说时代,人民定居于丘上,主要是防患洪水”[12],其说甚是。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0楼2016-02-04 06:43
      回复
        在齐鲁境内,最大的丘陵莫过于泰山,泰山高大广袤,有土壤可供耕种,有水源可供饮用和灌溉,有丰富的优质石料可供建造城郭住宅,有茂密的森林可供樵薪和畜牧,是最优越的居住地。所以,许多原居于鲁西平原一带的方国部族为躲避洪水迁徙上山,在山上建造城郭,开垦土地,以为长久居住之所。《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吴越春秋》曰:“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筑城建郭,以为固国”,当即谓此。故昆仑增城的建造,当自鲧始,至禹时已基本建成。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禹元年为公元前2070年,在位49年,则增城之建成亦在此段时间内当无疑义。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1楼2016-02-04 06:46
        回复
          我国筑城的历史甚久远,张学海先生认为:“中国城的产生当在距今第七千年期。降到第五千年期,我国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龙山时代城,数量剧增,规模扩大,出现了数十万平方米的大城,乃至成百万平方米的超级大城,形成了不同等级,产生了原始城市。”[13]而鲧、禹时代已经处于龙山文化时代末期,此时人们能在泰山上修建较大规模的城郭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了。我想增城的全体建筑或主体建筑应当是在泰山的第三级上,特别是岱顶上,岱顶地势相对平坦,且面积较大,可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城市,故此级以“增城”名之。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2楼2016-02-04 06:48
          回复
            由于四千多年来泰山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泰山南坡上的建筑兴废更迭至为剧烈,故增城的遗迹今已不复可寻,但如果能对泰山南坡做一番深入全面的考古考察,可能仍会有所收获,极有可能发现一些龙山文化城或岳石文化城的遗址。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3楼2016-02-04 06:49
            回复
              泰山上为沙质土壤,土层肥厚,颇利耕种,且山上有水源,有灌溉之利,故在泰山上耕作,古今皆然。由于近年来国家保护泰山景区植被,泰山上的农田多已退耕还林,但在其附近的一些山岭上仍有许多农田(梯田)。实际上在山上的农田古代皆可曰县圃,不徒昆仑也。如《西次三经》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郭璞注:“平圃,即玄圃也”(洪兴祖《离骚补注》引郭注作“平圃,即悬圃也”,作悬是);又《穆天子传》卷二曰:“舂山之泽……先王所谓悬圃”,皆是其证。大约当时昆仑虚(泰山)上可耕种的田地大部分集中在第二级上,故其第二级以“县圃”为名。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5楼2016-02-04 06:52
              回复
                由夏之初民在山坡上开垦县圃之事可以明白禹父鲧被杀之理由。《海内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地形训》作“息土,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二人之说皆诞,不可据为典要。实际上,息壤即息土,谓衍沃之土,《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息土之人美”,郑玄注:“息土,谓衍沃之田也。”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7楼2016-02-08 06:38
                回复
                  盖当时尧遭洪水,人赴丘陵而居,在山上开垦田地而得食,山地多瘠薄,衍沃之土甚为宝贵,鲧治洪水,不分轻重,挖掘了县圃里的沃土去堙塞洪水,破坏了耕地,影响了人民的生存,故“帝乃震怒,不畀洪笵九畴”(《书·洪笵》),“洪笵九畴”前人多以《河图》、《洛书》为说,附会之谈也,实应是指在泛滥的洪水中可以耕种的九州之田土,《说文》:“畴,耕治之田也”,遗迹“州”,《说文》言“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故“九畴”即九州之耕治之田;不畀,不与也。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8楼2016-02-08 06:40
                  回复
                    以理推之,鲧自己的部族本有县圃,因为他破坏了帝之县圃,所以帝也褫夺了他的田土,并令祝融把他流放到了羽郊而杀之。到了禹时,洪水已经渐退,人们开始“降丘宅土”,山上的田土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新居的平原上有些有水的低洼处仍需要堙塞,于是禹才掘了山上的息土来堙洪水,此举已不会影响人们的生存,反成其治水之美,此即《海内经》所言“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意思。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9楼2016-02-08 06:41
                    回复
                      (3)阆风与樊桐:《地形训》以为昆仑虚的第一层也就是最下面一层名凉风之山,《穆天子传》注引作“阆风”,《离骚》也作“阆风”,《十洲记》说昆仑上有“阆风岭”,殆本此,阆、凉音近而假。《说文》:“阆,门高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注引《字林》曰:“阆,高貌”,“阆风”可理解为“高风”。“阆风”既见于《离骚》,而且说济白水即登阆风,可知昆仑第一级古本名“阆风”,白水疑是今天的泮河,渡过泮河即到泰山也。唯为何名第一级曰“阆风”不甚可晓,抑言昆仑之高大而多风与?抑或与增城有关,因为阆的本义是“门高,可能与增城的城门有关,此事容后深研。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0楼2016-02-08 06:43
                      回复
                        《崑崙说》以为阆风是昆仑的第二级之名,第一级名曰樊桐,一名板桐,此说乃本自《山海经》,《海内北经》曰:“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毕沅《新校正》曰:“《淮南子·地形训》有樊桐,云‘在昆仑阊阖中’,高诱注云:‘山名,樊读如麦饭之饭。’《广雅》云:‘昆仑虚有板桐’,《水经注》云:‘《崑崙说》曰昆仑之山下曰樊桐,一名板桐’。案:氾、樊、板声相近,林、桐字相似,当即一也。”今按:樊桐当作樊林,亦即氾林,《地形训》原是本《海内北经》为说,但把“林”误写作“桐”,后人皆本之为说,实误。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1楼2016-02-08 06:46
                        回复
                          氾古训广、训博,氾林即面积巨大的森林,当是指古泰山脚下的原始森林。《中国泰山》一书指出:“历史文献对泰山植被概貌有过不少生动的描绘和记载……,从中可知泰山森林的原始面貌及其茂盛,至少在宋元时代仍是如此。”15],因泰山南坡脚下的古森林广大茂密,故名之曰“氾林”。当然,《地形训》作“樊林”也可能还包含着其它意思,《尔雅·释言》曰:“樊,藩也”,本义是藩篱,盖泰山脚下之密林环绕于山下,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如藩篱一样,故曰“樊林”。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2楼2016-02-08 06:48
                          回复
                            (四)帝之下都与黄帝之宫
                            据《山海经》记载,古代祭祀上帝之所即神山昆仑之虚,《山海经》中说它是“百神之所在”的“帝之下都”,郭璞注云是“天帝都邑之在下者”,袁珂《校注》则曰“郭注天帝即黄帝”,其说甚是。其实这个“都”不应该理解为都邑,《一切经音义》二十一引《字林》云:“邑有先君之宗庙曰都”,《穆天子传》就说上面有“黄帝之宫”,盖即祭祀黄帝的巨大宗庙,《诗·云汉》曰:“自郊徂宫”,郑笺:“宫,宗庙也。”《庄子?至乐》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这个“休”应该是“凭神”的意思,黄帝之宫有黄帝之神主,乃黄帝之神所凭也。所以《山海经》中的“帝之下都”与《穆天子传》中的“黄帝之宫”是一回事。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3楼2016-02-08 06:51
                            回复
                              《地形训》说昆仑之第三级“乃维上天,是谓太帝之居”,《崑崙说》亦以为“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那么这个“太帝”是谁呢?《史记·封禅书》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悲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文同,唯“太帝”作“泰帝”,而《世本·作篇》云:“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可见古书的“太帝”就是黄帝。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4楼2016-02-15 0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