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的发生古书多言在尧舜时期,如《书·尧典》言尧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淮南子·本经训》言“舜之时,共工振涛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当作河)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皆极言洪水之大。据《本经训》的记载,舜时洪水已经淹到了空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可见当时的鲁西南一带已经是一片汪洋了,故此时尧、舜分别命鲧、禹治水。
《吕氏春秋·爱类》言“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人们为了逃避洪水,“皆上丘陵、赴树木”,“赴树木”只是为了暂时逃命,而“上丘陵”却是为了长久地生存。所以,许多方国部落纷纷往高地上迁徙,主要就是一些山地丘陵。《书·禹贡》言洪水过后人民“是降丘宅土”,蔡沈《集传》说:“地高曰丘,兖地多在卑下,水害尤甚,民皆依丘陵以居。”这些居人的高地丘陵也叫做“州”,《说文》曰:“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