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 29,134 贴子: 268,337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目录:
  • 古典文学
  • 0
    菜子江湖:白宫居然真的设了鸿门宴20250330 菜子曾经作《菜子江湖:乌克兰总统在白宫是赴鸿门宴吗?》《扔下伊万卡就跑:白宫没设鸿门宴》,否定20250228白宫发生了鸿门宴。之所以否定,是因为白宫发生的事与菜子对鸿门宴的理解不兼容。后来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白宫的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预谋的,还真的与鸿门宴脱不了干系。 鸿门宴很有名,但对鸿门宴的理解始终没有GET到那个点。直到冬芳虹太洋腥之后,才由菜九段GET到这个点了。鸿门宴
    菜九段001 12:40
  • 7
  • 0
    汉代酷吏崛起,实为皇权与地方豪强博弈的产物。郅都以“不避贵戚”的雷霆手段镇压济南豪族,虽看似维护中央权威,实则暴露制度性治理缺失。其“苍鹰”之名背后,是宗族势力对官僚体系的侵蚀:三百余家瞷氏宗族“豪猾”,二千石官员均无法制衡,景帝被迫以非常之法破局。这种“以暴制暴”的治理模式,成本高昂且难言长效,郅都最终因得罪窦太后被处死,结局印证了司马迁“虽惨酷,斯称其位”的矛盾评价。王温舒的“道不拾遗”神话更
  • 0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处于楚、吴夹缝中的蔡国,其外交策略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蔡昭侯的“献裘受辱”事件暴露了小国外交的脆弱性:他因两件裘衣得罪了楚国令尹,结果遭到三年拘禁。这种看似荒诞的外交危机,实际上是蔡国在晋楚争霸中摇摆不定的政策的缩影。当传统霸主晋国衰落后,蔡国转向新兴的吴国,通过“质子于吴”缔结了军事同盟。然而,迁都州来的决策却暴露了其战略短视:尽管获得了吴国的庇护,但这一举动彻底激化了
  • 8
    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司马迁在史记里自称太史公,太史公成为司马迁的别称。 大谬也。 史记里的太史公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历史上并无太史公一职,太史公一词是司马迁创造的用以排他性地指代司马谈的名词。司马迁在史记里以太史令指称自己,史记是司马迁受司马谈遗托以太史令身份创作的。
    吾艾文 3-31
  • 2
    国际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69143057 地球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71587347 环球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69148389 世界小姐中国总决赛历届总冠军 https://tieba.baidu.com/p/8769149370 儒林现形十大女客 https://tieba.baidu.com/p/8746975180 太平天国十大女史 https://tieba.baidu.com/p/8539717192 秦淮八艳第二风情 https://tieba.baidu.com/p/8515473391 封神演义十大女天 https://tieba.baidu.com/p/8490877568 混乱势力十大女傲 https:
  • 5
    最近想读史记,寻思找点电子版。找到了点校本和中华书局1999版的。不过都没有释意,寻思找三全本看看吧。想找个三全本的pdf咋都找不到万能的8u能否助我一臂之力非常感谢
  • 0
    彭越的崛起轨迹,堪称秦汉之际特殊政治生态的绝佳注脚。在钜野泽中,他以“诛最后者一人”的治军手段,开创了彼时新型军事组织的先河。这种将江湖规则与军法纪律巧妙融合的统御之术,使他成为游兵作战方面的宗师。然而,“往来为汉游兵”的战术优势,却也恰恰成了他的政治弱势。刘邦“擅将其兵”的任命,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彭城败退时,其麾下军队“复亡所下城”的游击特性,使得他难以建立起稳固的根基。太史公“云蒸龙变”的比
  • 0
    收三民书局初版一刷《新译史记》,要精装的。有大佬割爱么,谢谢了
    huziiy 3-29
  • 0
    孔子“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理想,与老子“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对严刑峻法的批判,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高祖刘邦采取“破觚为圜,斫雕为朴”的政策,废除了秦朝的苛政,这一举措看似是对黄老之学的回归,实则暗含权术考量——宽松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战后社会,并非真正推崇道德本身。然而,到了文景时期,郅都、宁成等酷吏的崛起,暴露了单纯依赖道德教化的局限性。济南瞷氏豪族势力强大到“二千石莫能制
  • 0
    东周时期,楚国崛起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因素。自楚文王俘虏蔡哀侯后,楚国便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和卓越战略谋划,踏上蚕食中原之路。其军队如锋利宝剑,不断开疆拓土。蔡国因依附楚国遭晋国讨伐,沦为大国博弈“缓冲地带”。楚国此举打破了周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传统格局。在这一传统格局下,诸侯应尊奉周王室,共同维护其统治。而楚国却以“不服周”的姿态挑战权威,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与政治地位。楚国“不服周”有深刻历史背
  • 0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武王克殷后,分封诸弟以巩固政权,但这一布局潜藏危机。管叔鲜、蔡叔度作为文王嫡子却未被赋予核心权力,仅获监视殷遗民的次级职责。周公旦以“辅成王”之名摄政,打破了“兄终弟及”的传统继承序列。管、蔡作为年长宗室,对周公权力合法性产生质疑,实为对自身边缘化的反弹。值得注意的是,武庚禄父的参与并非偶然,殷商旧贵族利用周室内部矛盾试图复辟,反映出分封制下新旧势力犬牙交错的政治生态。
  • 0
    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晚年“乞身之梁”以躲避齐国讨伐,看似落拓不羁,实则是策士生存智慧的极致展现。他巧妙地利用“憎仪 - 伐梁 - 取周”的连锁反应,将个人危机巧妙转化为秦国东进的契机。这种“以身作饵”的谢幕方式,淋漓尽致地践行了策士的职业信条——个体生命唯有镶嵌于天下棋局之中,方具备价值。当冯喜揭穿其计谋之时,张仪已安然退场,宛如《老子》“功成身退”的生动注脚。然而,太史公“倾危之士”的评语,暗
  • 5
    内容简介 《史记(精注全译)(套装共6册)》主要包括《史记(第1册)》《史记(第二册)》《史记(第三册)》《史记(第四册)》《史记(第五册)》《史记(第六册)》共6册。《史记(精注全译)(套装共6册)》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
  • 1
    近日读《史记·刺客列传》,颇有感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此古语在豫让、聂政等刺客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豫让漆身吞炭,聂政剖腹自刎,其行为背后是超脱利益交换的“知己”之情,升华为一种近乎宗教献祭的生死契约。刺客集团内部,层级分明。顶层如公子光、严仲子等,乃资源整合者,精挑细选致命刺客,犹如狩猎之犬;中层如田光、伍子胥,扮演价值传导角色,将刺客原始冲动转化为政治工具;底层刺客如聂政、豫让,得
    宸隰 3-19
  • 2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这种文言文类的,最开始看不懂,最开始查翻译书也有很多不明白,应该怎么读呢
    宸隰 3-18
  • 0
    战国时期,苏秦的合纵体系不仅是军事联盟,更是一场精密的经济封锁行动。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他推动六国签署“禁秦盐铁令”:赵国断绝秦国皮革供应,楚国封锁丹阳铜矿贸易,齐国截断东海鱼盐西运。这种“经济绞杀”直接导致秦国军械坊因皮革短缺被罚,暴露其战争机器的脆弱性。相较之下,现代“芯片联盟”对中国的封锁,与苏秦策略异曲同工。但苏秦的失败亦警示:缺乏军事威慑的经济制裁难以持久,正如《史记》所言
  • 0
    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家族自高祖六年(前201年)封侯,至征和二年(前91年)国除,延续七代,历时近百年,是汉初“功臣世家”的典型代表。其兴盛得益于两代人的政治智慧:曹参以“清静守成”巩固地位,其子曹窋虽因谏父被笞,仍继承侯位;至曹宗以卫长公主之子身份尚主,进一步强化了政治联姻网络。然而,随着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诸侯国权力被逐步削弱,曹参后代因“坐太子死”而国除,标志着汉初贵族政治的终结。这一
  • 0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司马迁的论断,揭示了周勃从“鄙朴庸人”到“伊尹周公”的跃升,亦暗含对汉初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刘邦分封功臣时,以“剖符”确保世袭,却埋下吕氏擅权的隐患。周勃诛吕后,以“相国代樊哙将”执掌北军,正是对“非刘氏不得王”盟约的回归。然而,
  • 0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史记》列传次第的批评,揭示了史学界对史书编纂逻辑的长期探讨。他指出《史记》中《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编排存在“朝臣与外夷相次”的矛盾,进而推论其编次“随得随编”“无意义”。这一观点成为后世质疑《史记》体例的重要依据,但张晏、班固及朱东润等学者提出了不同视角的回应。张晏最早质疑《匈奴列传》位置异常,认为其本应位于《平津侯主父偃列传》之后以维护“华夏夷狄
  • 11
    请问各位,有一定古文基础的话,前四史哪个版本最好,求推荐
  • 0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强。”这段质朴的史笔勾勒出一位从社会底层崛起的军事巨擘周勃。周勃早年以编织蚕箔、为丧家奏乐为生,却因“材官引强”的勇力被刘邦纳入军旅。从沛公攻胡陵、砀东,到灭秦后“定魏地”“破三秦”,其军事生涯以“冲锋狙”为鲜明特征:攻城略地时“先登”屡见,如下邑、长社、曲逆等战役,皆以率先破敌立功。这种“静
  • 25
    先说明一下,本人认为读书,特别是历史书,除了学习其内容外,书籍的版本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吧主如认为本帖内容不妥,请先告知一声,千万不要认为我是电商的图书推销员而把我封禁了,谢谢。
  • 0
    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 汤是太戊的爷爷的爷爷,而伊尹是伊陟的父亲,客观上看不太现实,一辈人能活四辈的时间吗?
    迷颓 3-10
  • 0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通过“令民为什伍,相牧司连坐”及“刑公子虔,黥公孙贾”等措施,将变法演绎为一场精心策划的恐怖剧场。徙木立信作为序幕(“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展现了诚信的树立;刑太子傅则将剧情推向高潮(“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彰显了法律的威严;而渭水尽赤(“一日诛七百人,渭水尽赤”)作为终章,揭示了变法的血腥与决绝。他深知“民不可与虑始”的人性弱点,运用极端暴力手段摧毁旧俗。然而,赵
  • 0
    鸿门宴中器物的往来,实则暗藏着诸多机锋,犹如平静湖面下的暗流涌动。范增“举玦示之”这一动作,其渊源可追溯至《荀子》中“召人以瑗,绝人以玦”的礼制传统。当玉玦被三次举起之时,它所承载的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件表征,更是催杀的强烈信号,是范增在礼法框架下为除刘邦而给出的一种合法化暗示。这一举动,仿佛是在森严的礼仪殿堂中敲响了一记沉重的战鼓,为这场鸿门宴增添了无形的紧张与肃杀之气。然而,项羽面对范增的示
  • 0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却默然不语。商鞅说道:“大王既然不能听从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会听从您的话来杀我呢?”这段对话堪称战国游士的生存宝典。商鞅精准地洞悉了魏惠王的心理:既缺乏识人之明,更无决断之魄。他深刻看透了“不能用”与“不能杀”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庸主往往在“求贤”与“除患”之间犹豫不决、首鼠两端。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一直延续到他入秦的策略之中:他通过景监(宠臣)
  • 0
    研读《史记·陈丞相世家》,我们可以了解到,陈平早年“弊席为门”的贫寒家境与“门外长者车辙”所呈现出的热闹景象形成了鲜明反差,而这种反差深刻揭示了秦汉之际社会流动所特有的机制。 在一场葬礼上,当张负留意到这位“侍丧助礼”的贫寒之士时,实际上,她发现的正是陈平超越自身阶层局限的非凡交际能力。在丧仪过程中,陈平“先往後罢”的行为,绝非简单的劳务付出,而是一种极具策略性的人脉构建展演。司马迁特意记载了张负“
  • 0
    汉高祖刘邦在封侯之时,巧妙地以“发踪指示”来比喻萧何为“功人”,而将诸将称作“功狗”(——引用自《史记·萧相国世家》,以下不再标注)。这一独特的表述,实则暗藏着深刻的政治玄机。鄂君进言指出:“曹参在野战略地,不过是一时之事;而萧何负责补军缺、转粮饷,此乃万世之功。”鄂君的这番话,看似是在客观评价二人功绩,实则是刘邦借他人之口来重构价值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刘邦试图引导众人对不同功绩有新的认知。更值
  • 1
    扔下伊万卡就跑:吕泽不是刘邦害死的 因为吕泽一死,刘邦基本上没有任何等待就立即开始了废太子行动,所以才让人怀疑吕泽之死与刘邦有关。 在历史记忆里基本消失的吕泽实为秦末汉初的重要人物,吕泽不仅是吕后的哥哥,还是刘邦事业的重要合伙人,刘邦武装集团的吕泽武装是一支相对独立的构成,规模不在刘系武装之下,在刘邦夺取天下的事业中战功赫赫。就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差点被历史彻底掩埋了。幸好《功臣表》里记载了大量的吕泽
  • 8
    如题,此处应该是:“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 这个本子是采用南宋黄善夫的刻本,有没有影印版的吧友帮忙检查下,是底本抄录错误呢,还是上古出版社的粗心。
  • 0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上俱引自《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避祸吴中期间,通过操办徭役、丧葬等公共事务,以兵法整编地方势力,构建起隐形的地方关系网络。当会稽守欲联合反秦时,项梁早已备好“桓楚逃亡”的借口,借机掌控主动权。更耐人寻味的是,他选拔军官的标准竟是“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将行政能力等同于军事才能。这种地方豪强的生存智慧,既成就了项氏初期的
  • 0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以吏为师。”(——以上俱引自《史记·李斯列传》,下同)李斯创造性地将商韩法术与极权统治结合,其焚书建议实为思想领域的大一统手术。他将“道古害今”等同于谋反(“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将多元思想诊断为需要切除的病灶。更具深意的是“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的豁免——这些实用技术可服务统治,与“仓中粟”同理。太史公指其“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实言李斯为保相位,不惜阉割文
  • 1
    晚年的汉高祖刘邦陷入身份认同的撕裂:既要在未央宫宴会上以“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俱引自《史记·汉高祖本纪》,下同)羞辱父兄,维护帝王威仪;又在沛县酒宴上“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哀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种矛盾在身后事安排中达到顶点:既预判“安刘氏者必勃也”的政治智慧,又纵容吕后诛戮功臣;既宣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又分封同姓诸侯埋下七国之乱伏笔。司马迁以“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起笔,终
  • 0
    南宫庆功宴上,刘邦的"三不如论"(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国安民不如萧何、攻战必胜不如韩信)堪称古代领导力教科书。这种清醒的权力认知源于其早年经历:任泗水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折射出对体制的蔑视与利用;收编彭越、英布等流寇武装,展现兼容草莽的胸襟。司马迁特意记载其"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性格特质,在楚汉相争中转化为"裂土封王"的激励机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有一范
  • 0
    书友们,有史记通解的可以私聊我,太贵的就算了
    xghdhbx 2-22
  • 0
    《史记》是中国纪传体正史的开篇,也是二十四史的首部作品,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理念脍炙人口。然而,这部巨著实际上是作为“帝王书”而存在的。试想,古代的普通百姓真的需要去探究历史变迁和天人关系吗?显然不需要。那么,是谁有这种需求呢?只有帝王。他们站在权力的巅峰,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史记》虽然记录了广泛的人物和事件,但其核心目的仍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到了宋代,
  • 21
    这篇文章写给我最喜欢的乱世英雄,项羽。 5“力拔山兮气盖世”道出的是项羽的骁勇,他自小爱读兵书,好学“万人敌”,后来更是力能扛鼎,所向披靡,无人不被他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虞兮虞兮奈若何”却诉尽了他的儿女情长、优柔寡断。 自古“英雄美人”便是佳话。项羽若光是英雄一世,也不过是在史册上留下几段冰冷的文字。但他有了美人,因此他的魅力便被进一步放大了,他的故事也刹时有了温度。 “不许人间见白头”是英雄
  • 1
    “臣闻地广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以上俱引自《史记·李斯列传》,下同)李斯雄文看似倡导开放,实则充满功利主义。他列举“昆山之玉”“郑卫之女”等外来奢侈品,暗示秦王:“逐客”将丧失享乐资源(“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这种将人才与珍宝等量齐观的逻辑,本质仍是“仓鼠哲学”的延伸——客卿如同“太山之土壤”,只是壮大粮仓的工具。文中刻意不提商鞅、范雎等改革者的思想贡献,仅强调其“并国二十”“
  • 1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少时学书学剑皆不成,却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遂授其兵法。然史书直言"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种浅尝辄止的求知方式,暗藏悲剧基因:他初观始皇车驾即喊出"彼可取而代也",展现出超越年龄的野心;但巨鹿战后坑杀二十万降卒,鸿门宴纵虎归山,又暴露了其战略思维的残缺。司马迁以"不肯竟学"四字埋下草蛇灰线——项羽半吊子的兵法造诣,恰似其
  • 0
    “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与“汉军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以上俱引自《史记·项羽本纪》,下同),两处“甬道”揭示楚汉成败关键。项羽迷信正面决战(九战绝甬道破王离),却忽视刘邦“就敖仓食”的持久战法。更讽刺的是,当彭越“烧楚积聚”、韩信“绝楚粮”时,项羽仍执着于“挑战决雌雄”。司马迁以“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的描写,暗示这位“力能扛鼎”的霸王,实败于对战争经济学(粮道、后勤)的漠视。更
  • 0
    “李斯见厕鼠食不絜,仓鼠食积粟,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以上俱引自《史记·李斯列传》,下同)这一“仓鼠哲学”贯穿李斯一生。他辞别荀子时直言“诟莫大于卑贱”,将人生价值简化为对权位的攫取。入秦后提出的“灭诸侯成帝业”战略(“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实为将“仓鼠逻辑”投射于政治:秦国是最大的粮仓,六国则是待清理的厕所。其推动郡县制(“无尺土之封”)、焚书(“以吏为师”)
  • 0
    《史记》开篇便记载了刘邦身世的奇异征兆:“刘媪曾在大泽之畔小憩,于梦中与神灵邂逅。彼时,雷电交加,天色昏暗,太公前往探视,竟见一条蛟龙盘踞其上。”(详见《史记·高祖本纪》)这种天命叙事如同一条隐秘的丝线,贯穿了刘邦崛起的整个过程。在醉卧酒肆之时,“武负、王媪常常发现他的上方有龙影浮现”;斩白蛇之际,老妪悲泣哭诉“赤帝子斩杀了白帝子”;就连芒砀山中,也出现了“他所居住之处上方常有云气缭绕”的奇异景象
  • 0
    鸿门宴的空间布局,宛如一幅权力关系的精妙画卷。项羽“东向坐”,这绝非偶然。他遵循“东向为尊”的周礼传统,更借此彰显自己的尊贵地位,暗含代天子自居的深意。其四十万大军威震八方,与这一坐姿相呼应,构成完整的权力展演体系,项羽的权威在这一体系中得到充分展现,其霸气与威严令人敬畏。刘邦“北向坐”,看似臣服,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他在空间上选择屈从,以表面的顺从来换取在这场危机中的战略转圜,展现出他的隐
  • 1
    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刚看完第一章没看懂,让ds锐评了下,大家看看他评论的是否有道理 二楼发图
  • 4
    晋朝:修建官庙司马迁祠祭祀。对《史记》广泛传播,晋朝时传播到朝鲜半岛。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